編織彩虹夢,拼接人間情 納來麻谷工作坊—張溫桂珠

       『因為織布,讓我的後半生有了好多姊妹!』張溫桂珠說

[@more@]

        張溫桂珠,37年次,花蓮太魯閣族人,家中有七位兄長,她是唯一的女兒。之前都在外地當水泥工,因為先生是宜蘭人,大女兒嫁來南澳,媳婦也是南澳人,民國89年,為了養病才來此定居。年輕時,由於母親都是利用凌晨一點到四點的時間織布,根本沒機會教她,休養期間,讓張溫桂珠興起了學織布的念頭。

        張溫桂珠利用泰雅織布,加上之前學過的拼布開始做包包;平織是女兒教的,斜紋織是彭秋玉老師教的,挑織則是跟一位當時七十幾歲(已往生)的耆老學的;因為作品深受親友喜愛,被時任部落大學校長的莊仁實發現,邀請她開課,因為不諳電腦,她猶豫了二年,後來有女兒協助建立教材,民國95年開始在南澳授課,現在仍持續著。

        被學生暱稱『溫媽媽』的她,課餘時間也常見學生來工作坊詢問,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甚至還免費提供一些配件材料,她欣喜織布讓她結交了許多姊妹好友,而她也真的像眾人的媽媽一樣,處處為學生設想,做的東西要實用,材料成本要低,才容易賣出去,還堅持不用日本進口的布,說要用台灣的布讓台灣賺錢。

        拿太魯閣族的織紋和南澳相比,溫媽媽自認前者顯得單調。她的學生陳麗紅都稱她『巴姨』,這是太魯閣族對女性長者親切的稱呼,55年次的陳麗紅原本在外地從事美髮業,民國90年返鄉照顧父親,91年開始學織布,她原本對織布沒概念,後來被織紋吸引,覺得這是原住民的東西,不學不行,今年也在溫媽媽的鼓勵下,以自己母親之名『億萬』,成立工作坊。

        溫媽媽的工作坊成立於民國92年,『納來麻谷』的意思是我自己做的東西。在泰雅的古老傳說中,人死後要走過彩虹橋,才能到達福地,而男生的條件是要會狩獵,女生則是會織布;祈願每位泰雅姊妹,都能獻上自己編織的布,到達彩虹橋的彼端。

        納來麻谷工作坊—張溫桂珠
        地址: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中正路30巷30號
        電話:03-9982269,0935981787

本文原載《尋味  南澳香》,版權所有,敬請尊重

索取紙本請洽出版單位: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03-9253995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一段755號(宜蘭運動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