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大骨:南澳僅有,非關疫情

  問胡素秋最能代表南澳的味道是什麼?答案竟然是:口蹄疫。[@more@]

       口蹄疫!這還能吃嗎?她趕緊解釋,此疫非彼疫,其實是用小米醃製的豬大骨,可能因為剛出現在坊間的那段時期,正逢台灣出現口蹄疫情,所以被本地人俗稱為『口蹄疫』。

       據說,醃大骨的祖師爺是陳生喜先生(已去世),大約在廿年前,早在口蹄疫發生前,他在台北工作,見到肉販都將豬大骨丟棄,覺得甚為可惜,便拿來用小米加工醃製,最初被稱為『臭骨』,就像臭豆腐一樣,聞起來很臭,但煮過後,吃起來有獨特的風味,深受原住民朋友喜愛,陳生喜遂開始大量生產,早期都是用手工攪拌,一次最多可做到500斤,相當耗力,現在的都是用機器做。

       醃大骨的煮法是水煮一小時以上,煮越久,肉越爛,越好吃。第一次煮的湯會太鹹,通常都不喝倒掉,第二次再加水煮時會加入酸菜,味道很搭。因為大骨沒辦法用筷子夾,吃的時候是用手捉,一手大骨,一手捏飯配著吃,加上蔬菜湯,吃到最後,會忍不住把十隻手指頭也舔得乾乾淨淨,當真是吮指回味樂無窮。這道『手扒骨飯』是用來款待賓客的佳餚,平時可是不隨意上桌的。

       胡素秋表示,山產野味各地都有,唯獨醃大骨是起源於南澳的特產,本地目前有好幾家店在販售。不過,據說現在的醃大骨為了迎合平地人口味,已經改良過,沒有以前那麼臭,對原住民朋友來說是種遺憾,對其他人來說是個福音吧!

本文原載《尋味  南澳香》,版權所有,敬請尊重

索取紙本請洽出版單位: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03-9253995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一段755號(宜蘭運動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