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傳承三代情 伊娜泰雅工作坊—胡素秋

『原住民中最會織布的是泰雅族,其中又以南澳的最強。』胡素秋說

[@more@]

       胡素秋,55年次,是桃園的泰雅族人,民國73年嫁來南澳,因為婆婆很會織布,通常是婆婆上機整好線,她再接手操作。85年婆婆去世後,老人家織布的情景不時浮現在腦海,約過了四年,她突然很想學織布,開始跟附近的老人家學,就在學會整經之後,織布成癮,猶如生活的一部份,再也沒有辦法停下來,直到現在。

       胡素秋表示,老人家會說女生要學會織布才可以紋面,紋面對族人而言,是成年也是一種成就的象徵。她在民國92年成立工作坊,動機並非為了營利,而是一種興趣,正逢國小在推廣泰雅文化課程,她被邀請去教小朋友織布,繼之到部落大學教編織,也在勞委會的職訓課程教授編織跟串珠。

       胡素秋因為織布而開始學縫紉,並且不斷地研發編織的裝飾、配件,她認為織布的技巧是一樣的,但如何變化則是個人思維,不然,成品永遠都只是一塊當嫁妝的布。在她的創意下,串珠識別證、串珠胸掛等應運而生,讓她接獲不少機關、學校的訂單,南澳社區發展協會也有協助部落工藝師推廣、販售。

       她自己研究改良,利用經緯線處理的技巧,將領帶由寬而窄的收口完美處理,是她成就感的來源之一,而創作的最高原則就是要保有『原味』。胡素秋指出,南澳族人所留下的組織圖,層次跟織紋豐富多樣,稱得上是泰雅族之最,她也期許自己的作品,要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泰雅族的。

       『伊娜』的意思是媳婦,胡素秋在也是泰雅人的媳婦未進門前,即跟她說好要傳承她的工作,近二年來,她的重心便在教媳婦織布。這一家婆媳三代,情同母女,相信在織布機的經緯線上交錯融合的,不止是技藝傳承,也是家人之間永不止息的愛。

本文原載《尋味  南澳香》,版權所有,敬請尊重

索取紙本請洽出版單位: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03-9253995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一段755號(宜蘭運動公園內)

相關連結:

醃大骨:南澳僅有,非關疫情

        伊娜泰雅工作坊—胡素秋

         地址:宜蘭縣南澳鄉中正路3016

 電話:03-99823080911634438098515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