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助人者也是被助者

這齣電影有個很不到位的中文譯名:攻其不備。

電影改編自麥可.歐爾(Michael Oher)的傳記,他身高6呎6、體重300磅,為2009年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首批被選球員,是個黑人

球場上的麥可極盡風光,但不為人知的是他自小坎坷的人生經歷,這部電影就是在敘述無依無靠的他,因為遇見一個白人家庭,成就了人生的不凡際遇。

[@more@]

 

因為母親有毒癮,麥可七歲大時就被強治安置,被迫與母親分離,然而,他總是會設法逃出寄養家庭,回去找母親,照顧她。因為吸毒,生活紊亂,母親生了十幾個小孩,但孩子們的父親是哪些人她其實都搞不清楚。

麥可形同孤兒,流離失所,雖然十幾歲了,但是閱讀能力很有限,課業成績低落,不過他塊頭大,身手敏捷,在同儕父親的央求下,高中球隊教練幫他爭取到入學機會。

後來,被同校學生的母親發現寒冷的冬天他只穿著短袖短褲,晚上沒地方睡覺,堅持要他當晚去住他們家。沒想到,這一住,麥可便不曾再去其他地方,最後成為他們正式收養的孩子,而麥可也在家庭的支持下,努力讀書彌補過去的不足,訓練自己的運動能力,順利拿到大學的足球獎學金,優異的表現也讓他成為美式足球的明星球員。

 

Blind Side的中文是盲點的意思。依照劇情中的敘述,麥可在球隊中的角色是保護四分衛的左截鋒。四分衛主責進攻,可是會有盲點在,左截鋒就是要保護他的盲點不受到對手攻擊,所以塊頭越大、反應越靈敏越好。(我是美式足球運動的門外漢吐舌頭,實在不懂一堆人粗暴地搶球有啥好看?大叫

 

電影告訴我們的是,盲點其實不只在球場上,也出現在人生的劇場。

其中最大的盲點就是種族膚色的歧視,劇中有不少情節,很真實但不灑狗血地呈現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益發顯出白人家庭願意真心接納他的可貴。

 

另一個盲點是教育的歧視。

當校務人員在討論是否讓麥可入學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因為大家認為他成績太差,不可能進步,達不到參加球隊的標準。這時球隊教練發飆質疑,校方應該以『基督』之名讓他入學,而不是他進不進球隊!成績差的孩子不是更需要學校的協助嗎?學校的出發點卻背道而馳。

 

還有一個盲點是關於助人倫理。

麥可一路聽從養父母的安排,未曾有過懷疑,但是在選擇大學時卻出現轉折。大學足球聯賽委員會的調查員,向麥可提出疑問,質疑是他養父母刻意安排他進入他們的母校,其中涉及利益關係。不曾見過世面的麥可被問倒了,也開始起疑,懷疑養父母對他好是另有企圖,因而離家未歸。這件事讓麥可的養母開始反思,他們一直想著怎麼做對他最好,但是卻忽略了麥可本身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她告訴麥可,他應該自己做選擇,不管決定是什麼,他們一樣支持他。

 

一相情願是許多助人者容易陷落的迷思,

以為自己做的是好事就不應該被質疑、被否定,

沒考慮到,『施』與『受』其實是同時互相作用的。

 

正如麥可養母在與友人談到他時,

對方說:『你改變了他的生命!』

養母卻說:『是他改變了我,不是我改變他!』

她因為認識麥可,開始關心像他這樣失親、失學的孩子,

希望能為他們做一些事,這是家境優渥的她不曾想過的。

當助人者與被助者彼此都是對方的禮物時,盲點自然就消逝了。

謝謝你,我愛你~~

 

 PS.女星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飾演片中養母一角,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