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壯圍國小三年級家庭教育教案設計

106學年度壯圍國小三年級家庭教育教案設計

活動名稱

你的家我的家

教學對象

三年級

教學時間

80分鐘

教學人數

全班

能力指標

家庭教育

-1-3-4】參與家庭活動,並省思文化及傳統如何影響個人與家庭發展。

-2-3-3】主動關懷家族成員。

活動目標

1.破除家庭中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2.尊重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與文化。

活動流程及內容設計

資源

時間

(分)

評量

【課前準備】

一、請老師準備朱家故事繪本或其它可以替代的繪本。

二、老師準備籤筒三個、紙條及國語日報。

【引起動機】

一、教師講述朱家故事,並先停留在封面和封底,讓學童觀看封面和封底的構圖設計後,想一想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

(封面:一位媽媽背上同時背著爸爸和兩位孩子,媽媽的表情沈重:相對的,爸爸和孩子臉上的表情是愉悅的。封底:一張便條紙上面寫著「你們是豬」。)

二、教師請二至三個同學發表自己的想法。

【發展活動】繪本討論及情境表演

一、繪本討論

  內容摘要:朱家共有四位成員,朱先生、朱太太和兩位兒子。朱太太是一位上班族,平時的家事皆由她處理。朱媽媽每天早上都要在弄好家事後才能去上班,朱先生和小孩用完晚飯後,便在沙發上看電視、休息。有一天,朱先生和小孩們回來後,發現朱太太不見了。沒有朱太太的日子,家裡變得一團亂,這時他們終於感受到朱太太在家的重要性。之後,朱太太回來,朱先生和兒子們也一起幫忙朱太太分擔家務。

    構圖特色:本書繪者將朱先生、兩位兒子和朱太太做了強烈的對比與比較,包括用色和人物的相對表情;除此,在每張圖片內隱藏了許多作者尚未用文字表達的訊息。

() 故事討論

1.從故事中,你認為朱先生、朱太太和兩位兒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你從哪裡發現?

2.由本書的圖畫,你覺得朱太太做這些家事時的心情如何?

3.朱太太不在後,朱家變成怎麼樣?為什麼?

4.為什麼朱先生和兩位兒子說:「求求你留下來吧!」

5.朱太太回來後,朱家有怎樣的改變?

6.故事後面以「爸爸洗碗」、「媽媽修理車子」作為結束,你贊成嗎?為什麼?

7.朱家的生活模式可能和你的家庭不同,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和我們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呢?
       
老師補充:在每個家庭中,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對於和我們家不同的生活模式,我們應該去尊重它。

() 家庭前線搜索

  看完朱家故事,老師請同學想一想,在你的家庭中父母親的工作情形與家庭的工作分工情形?請同學將「爸爸」或「媽媽」填入表格中。

說明:由此表格可看出,A生的爸爸屬於「1」,他是上班族,平時也有參與家事;媽媽屬於「2」,代表媽媽參與家事但未上班。B生的爸爸屬於「3」,代表爸爸是上班族,但未參與家事,媽媽屬於「1」,她是上班族也要參與家事。       

 

家事

分工

情形

父母就業情形

 

上班

未上班

參與

家事

1

A爸;B媽)

2

A媽)

未參與家事

3

B爸)

4

(說明:參與家事可以包括掃地、拖地、洗衣服、洗碗、澆花、洗馬桶、修理電燈、修車子、煮飯……)

1.在你的爸爸媽媽參與家事過程中,誰是家裡的主要負責者?(學生的回答除了爸爸或媽媽之外,可能會是菲傭等等。)

2.當你看到你的爸爸或媽媽除了要上班還要處理家裡的事情,你是否覺得他們很累?

3.你覺得家事應該怎樣分配較為適當?

4.你覺得全家人一起參與家事,可以有哪些好處?
       
老師補充:全家人一起參與家事,帶給我們許多好處
如:增進家人情感、降低父母的工作量、學習做家事等。    

二、情境表演

() 大家來找碴

1.老師發給每人一張國語日報和三張紙條。

2.請同學從報紙中找出一個人名,並寫在紙條中。

3.請同學寫下家裡的一個地點,並寫在紙條中。

4.請同學想想家中需要處理的家事有什麼,並寫在紙條中(例如:掃地、拖地、洗衣服、洗碗、澆花、洗馬桶、修理電燈、修車子、煮飯……)。

5.教師整理歸納學生寫下的家事,並分別將人名、地點、家事紙條放入「人物籤筒」、「地點籤筒」、「家事籤筒」內,作為情境表演用。

() 情境表演

1.教師請數位學生上台,並分別從人物、地點、家事籤筒中各抽出一張,依序念出來,並組成【誰】在【哪裡】【做什麼】,例如:【王大為】在【廁所】【洗碗】,並將動作做出來。

2.教師可以以變化方式呈現,例1:人物籤筒抽兩張紙條,變成兩個人在某個地點做某件家事。例2:請兩個人上台分別於人物、地點、家事籤筒中各抽出一張,形成【誰】在【 哪裡】【做什麼】遇見(看見)【誰】在【哪裡】【做什麼】等多樣的形式。

【統整與總結】

一、老師總結:家是每個人生活的地方,如果全家人一起作家事,可以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二、發下活動學習單──「超級小幫手」(參見附件一),體驗父(母)親除了要上班,還要作家事的辛勞。

 

 

 

<span style="mso-b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