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以來,每一課,我都帶著孩子逐步分析課文,從課文學寫作。
一年後的今天,我看孩子們可以獨立試試看了,於是這一課的第二部分就讓孩子試試。
(ps.這一課的第一部分在[四上第14週]學習詞語閱讀的技巧)
~~~~~~~~~~~~~~~~~~~~~~~~~~~~~~[@more@]
藍字:學生 紫字:老師
分組討論,你們覺得課文應該怎麼切?為什麼這樣切?
討論結果,要教會所有的組員,等一下會隨便抽組裡面的一個出來講解
全部張貼出來後,請孩子們讀讀其他組的,再討論一下是否要修改自己的,用綠筆作修改
討論時,不是要全部改成人家的,別人的也不一定正確,要跟組員討論到底需不需要改、怎麼改
~~~~~~~~~~~~~~~~~~~~~~~
聽完了所有組別的報告,大家有疑問嗎?可以提出來
有一組跟我們都不一樣
看起來,這一組的切法,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切】的主要依據
將一、二段切在一起,用爺爺的願望當依據;第三段切的卻變成看到的蒙古包;第四、五段切的又是時間順序
切法混亂了。
這一組切的稍為有不同,四、五是分開的
這三組切的相同
這一組把晚上做的「事」改成別組寫的「互動」,為什麼?
我們覺得互動比較好,因為吃飯、跳舞、唱歌就是一些晚會上的互動,我們參考別人的詞
這一組提到了很多組別漏掉的部分,除了蒙古的風景,其實還有一段是蒙古包的外形,這裡好多組都漏掉了。
老師發現你們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會將描述的事情用一個總括的詞來講(上位詞)
會將那些看到的描述,全部統整為【風景】;將跳舞、拉琴那些統整為【晚會】;吃飯、跳舞那些統整為【互動】
這是相當高級的摘要方式哦!
我們再比較一下上面的四張,四、五段要切開或要合在一起,看你切的依據是什麼,這四組都說明得很清楚,這樣切或那樣切都是可以接受的。(意義段,會因為觀點的不同而切出不同的)
如果今天是要寫作的話,老師會選用四、五合在一起,就是在寫與蒙古人的互動,互動這個詞用得真好,而且若是互動,可以寫的部分就多了,當我們自己在構思寫作時就有比較多的材料。
~~~~~~~~~~~~~~~~~~~~~~~~~~~~~~~~~~~~~~~~~
那我們選用一組當主架構,課文結構大概是這樣……,其他的等一下就自己寫。
最後一段談到,我永遠記得幾件事?
四件………
老師,可是文章前面沒有寫到騎馬的英姿耶
對哦,我們之前學的都是最後一段寫到的,前面應該要有提到才對,這點寫作的時候要注意。
啊,有照片啦,下面有騎馬的照片
這也是一種方式,文章限於篇幅寫不進去,只好用圖片。
~~~~~~~~~~~~~~~~~~~~~~~~~
個人完成的筆記,可以看出孩子學習到的狀況
我們還討論到題目
走進蒙古包
老師,他都沒有寫走進到蒙古包裡的,裡面長怎麼樣、功能是什麼,都沒有寫到
對耶,如果用建築界的長頸鹿那一課的方式來看,就發現沒有寫到這些
我們想想,作者最主要寫的是蒙古包這種建築?還是要寫的是蒙古草原那裏的生活?
應該是蒙古草原的生活,因為他是聽到爺爺說很嚮往去看看
所以,走進蒙古包代表的意義應該是走進蒙古草原
這一課就不是用寫建築的觀點來寫的了
寫作時要掌握好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一課要表達跟建築界的長頸鹿就不一樣
~~~~~~~~~~~~~~~~~~~~~~~~~~~~~~~~~~~~~~~~~~~~~~~~~
收割的時候是喜悅的。
一開始,是我帶著孩子們邊讀邊整理,他們抄下來。
第二階段,我會帶主架構,細節也會討論,但黑板上我就不寫了,放一些讓孩子們去課本上找來寫。
現在,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完成主架構+細節。
這樣將近一年的時間。
這樣的架構分析,同時也影響到孩子的寫作,中年級建構好寫作的基本架構,到了高年級進入變化款式,就不會覺得困難。
課文架構分析,三年級我們教的摘要是大意式的,所以孩子寫出來的筆記會像大意式的有文句上的連貫。
四年級開始,我會開始帶到上位詞概念的摘要方式,這次孩子的表現讓我驚豔。
做了,就會有成果,慢慢的鋪陳,漸漸的累積,我在孩子身上看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