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閱讀時,常常會覺得無法掌握孩子是否真的有讀進去(這句話其實也有待討論……如果孩子真的投入喜歡的書籍中,根本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只是我們”大人”都會希望可以”看見”、”掌握”孩子的閱讀狀況,難免會不斷的想要知道到底孩子有沒有讀進去……)
檢驗孩子閱讀情況有很多方法,但我不希望打壞孩子的胃口,畢竟閱讀是件快樂的事,過多的負擔加諸於上,徒增雙方的困擾。
在2011年11月參加天下雜誌辦的閱讀論壇,泰瑞莎‧克瑞明教授(英國讀寫能力協會(UK Literacy Association) 2007-2009年主席)分享英國孩子享受閱讀的活動中,我抓到了一個靈感。
~~~~~~~~~~~~~~~~~~~~~~~~~~~~~~~~~~~~~~~~~~~~~~~~~~~~~~[@more@]
閱讀時,讀者與文章間的對話是不斷發生的,在成熟的讀者身上,是很快的反應。
但孩子在學習閱讀時,我希望孩子能夠將與文章的對話寫出來,
簡單的寫出來自己的思考,可以進行討論和比對(這裡孩子寫出來的,我當作他的”筆記”,只要他自己懂、可以看著紙條跟別人分享就可以,所以看待這些紙條的角度是不批改,只理解孩子的意思)
~~~~~~~~~~~~~~~~~~~~~~~~~~~~~~~~~~~~~~~~~~~~~~~~~~~~~
進行構思時,如果希望孩子與文章的對話,我必須告訴孩子可以怎麼跟文章對話,所以每天擬定一個題目。
又如果讓孩子自己選書,全班會無法進行討論,所以只好暫時先放棄自由選書,由老師指定的書目進行。
使用指定的書目進行有個好處,孩子閱讀書時,會看見前面一個人的小貼貼,發現別人的想法也是一種驚奇!
~~~~~~~~~~~~~~~~~~~~~~~~~~~~~~~~~~~~~~~~~~~~~~~~~~~~~
我用了這套書,因為剛好符合班級人數。而且這套書孩子平常比較不會去選擇來看,是他們完全沒接觸過的類別,我覺得這樣比較容易有思考產生。
每兩天換一本,維持一個月。
兩天看一本….太多了吧!
每個人的閱讀速度不一樣,看到哪裡算哪裡,只要貼出小貼貼就可以。而且會有再循環的時間,目的是希望他也看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看法,所以一本書每個人都會輪到三次。
學生會不會亂寫?
基本上,我站在相信孩子的角度,不論他寫什麼,因為就算要亂寫,至少他也要瞄一下兩句話吧,這樣也就夠了,慢慢的他就會找到自己想閱讀的興趣,得花時間等待。
當我們相信孩子時,孩子也會感受到。
~~~~~~~~~~~~~~~~~~~~~~~~~~~~~~~~~~~~~~~~~~~~~~~~~~~~~~~
小貼貼寫什麼呢?
[哇!…….]還有這種事
[咦!…….]這裡有點奇怪
[嗯!…….]我同意
[哈!……]這裡很有趣
[這裡很重要…….]
[我喜歡這裡…….]
[什麼是……]提出自己不懂處
[為什麼……]提出疑問
[請問……]問一個問題
[這裡讓我想到……]連結舊經驗
[我發現……]自己從來不知道的事
[你一定要看這裡……]分享
回應別人的小貼貼(同意、反對、提出看法)
回答別人的小貼貼
第一天全班統一寫[哇……]
第二天全班統一寫[咦……]
也可以[哇……]連續寫三天,再換下一個
大約一個月會完成
學生會重複拿到相同的書,那無所謂,因為要寫的小貼貼不同,而且上次沒看完的這次可以再看、也可順便閱讀別人的小貼貼
~~~~~~~~~~~~~~~~~~~~~~~~~~~~~~~~~~~~~~~
有趣的事發生了
所以一本書就變成這樣了~
~~~~~~~~~~~~~~~~~~~~~~~~~~~~~~~~~~~~~~~~~~~~~~~~~~~~~~~~~~~~~~~~~~~~~~~~~~~~~~~~~~
在孩子進行閱讀小貼貼的那一個月裡,我根本不去看他們寫什麼,只關心每天是否都有做一張小貼貼,
到後來,我發現他們自己看了別人的小貼貼後,也會改進自己的小貼貼,也會從別人的小貼貼裡,得到一些共鳴。
這樣12本書,大家都愛不釋手的讀了三次,當我說結束後,竟然還有學生想要繼續。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一張,原本閱讀能力較弱的孩子,也開始選擇自己理解的句子做小貼貼了。
這個班是我的語文科任班級,無法使用其他課餘時間進行閱讀討論,利用”筆談”也很有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