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可錯過的~「閱讀策略與教學」研習筆記

今天參加在東海大學附小有一場「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辦的閱讀與教學研習,

◎專題演講:閱讀歷程~洪月女教授(台中教育大學)

            閱讀策略~吳敏而博士(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員)

◎兩岸四地教學探討:

            教學影帶欣賞

            教師說明設計理念及專家分析~王天福校長(台灣小語會理事)

                                       吳敏而博士

            互動討論

 

洪月女教授帶我們認識閱讀的歷程,老師要教的必須根據閱讀的目的來改變策略,閱讀理解是一連串的循環過程。教授用淺顯的理論來講解,其中我覺得對我重要的是,從孩子唸錯的和文本差異比較,可以看出孩子閱讀的問題,我們習慣在孩子朗讀時,糾正孩子唸錯的字或音,但是從未真正去思考孩子這裡為什麼出錯呢?

例如:孩子將王羲之的「羲」讀成「義」,我們一定要糾正嗎?就算讀成「義」,會不會影響閱讀的的理解呢?(那就是一個人的名字而已),孩子用自己的經驗解讀字音,我們應該要替他鼓掌,因為他在用經驗來猜測,這就是一種策略了不是嗎?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應只是遇到不會的字去查字典,(就像我們學到的學英文方法,好像也是遇到不會的字就查字典)但是我們從未想過能不能從上下文來理解文意而不必字字精通。回過頭來看,將「羲」讀錯音,並不會是理解全部文意的重點。

教授提到「高效的讀者」,能夠理解文意,但不受錯字的影響、不拘泥小細節,由讀者主動建構文意。我們現在的閱讀教學,仍拘泥在是不是唸錯、看錯,是否是策略出了問題呢?

如果發現學生在朗讀時與文本出現差異時,老師應該適時加入討論引導:

1.你唸的時候在想什麼呢?

2.這樣念會不會影響文章的意思呢?

3.讓孩子知道如果這樣念不會影響文章的意思,那真是了不起的事(是高效的讀者),因為孩子是因為理解了而讀出這樣的字(詞)。→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點,我們受的訓練就是要求學生讀出正確的字音,其實我自己在閱讀時,也是常常自動剔除了自己認為不重要的字句,但是我們依然了解我讀到了什麼。重點是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考試,那當然得精讀;如果只是為了休閒的閱讀,高效的閱讀才是需要的。

吳敏而博士帶我們思考「找出重點」這個閱讀策略的目的與意義。以往我們的教學方式,找出本課的重點大意,所站的角度都是「作家」角度,但是卻不是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看到一本書的封面,你會想問什麼?這個才是從自己的看法出發的閱讀。有的課外讀物是無法寫出大意的,太難了,若是請學生從書中抓出有趣味的、讓你驚訝的部份,那就是學生自己學習的部份。文章可以討論,你為什麼認為這句是重點?(沒有對錯,只要說得出道理)。博士進而帶我們思考,課文要抓作者的重點、課外讀物要抓自己的重點,這樣要如何教學生分辨呢?舉例:要出國表演提琴,但是上飛機前只能選擇帶提琴或是禮服,你會如何選?重點應該是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選擇,若是出國比賽,那自己平時練習的琴就很重要;若是出國參加姑姑婚禮而做的表演,禮服反而比較重要,因為那個場合誰會認真聽,倒是照片拍出來得穿得漂亮。所以,站在哪一個角度抓的重點,對不對不重要,只在乎有沒有道理,讓學生靈活的從各種觀點看文章,老師只需留意學生是從文字、圖片或是自我背景知識得來的。老師回應時必須很用心去想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想法好奇,不必特別稱讚(大家掌聲鼓勵)或是否定。博士另外示範了抓重點做筆記的策略,分組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讓學生在紙上紀錄一句話(從角色的觀點看到的重點),寫的時候自己看的懂就好,不必很詳細,討論時人家看不懂就會問你,這中間讓學生寫出來是讓他能夠看到自己的思想,並教導他筆記的作法不是照單全抄,同時討論時可以看到別人不同觀點的想法,學會尊重。

找重點的作用,必須站在讀者的角度,必須是讀者自己覺得重要的:

1.掌握主旨、中心思想

2.減輕記憶負擔(每個字都重要嗎?)

3.從閱讀中學到新知

4.不被有趣的細節吸引住

5.不被華麗的語詞誤導(不管成語、優美詞句)

→這些都是博士帶著我們實作,一步一步引導我們思考的,博士讓我們知道「閱讀策略是可以教的」,我們都一直停留在技術性閱讀策略,集中在認字,我們最常鼓勵學生採用的解碼策略是使用注音符號和查字典,但是這些對理解文意的幫助有限,「一個熟練的讀者,就像駕著一部賓士車在文字高速公路上奔馳,已經不必逐字端詳,反而需要技巧的挑出重要關鍵文句閱讀。他將根據閱讀目的、時間壓力、文章書寫狀況、內容熟悉程度、個人閱讀技巧等環節,來決定需要抽讀哪些字詞,回朔哪些字詞,判斷是否理解作者意涵,是否同意作者某些層面的意思,是否獲得新知等等。」(引用自吳敏而博士『閱讀教練』一文)這樣的觀點,我從未接觸過,沒有人教過我們應該要注重這個層面啊!我的語文課可得來個大改造了!

下午是2008年兩岸四地同課異構教學,真是精彩!同一個課文,給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四地的老師來教,地點在澳門,用澳門的三年級學生,這需要很深厚的功力才有辦法做到!

 

不過這裡我學到的是「課室觀察重點」,當我們看完中國和台灣的兩堂課(各20分鐘),我們各組討論看到什麼?可以討論什麼?但是大家回應的都只在於「比較」兩場(大陸老師比較重視○○、台灣老師比較有做到○○、為什麼學生反應不好、為什麼都是女生、這樣的課文用一節課教的完嗎、為什麼不拿具體物說明……),吳博士強調,觀課時必須看出可討論處,只有看法交換沒有答案:

1.這兩堂教學刺激到孩子理解能力的哪個部份?

2.「為什麼不拿具體物說明」,不用這種問法進行討論。

  「如果做了什麼樣的事,會不會有什麼樣的效果?」,教學者會需要這個效果

  嗎?回頭檢視教學目標,當初設定學生希望學到什麼。這只是這一課文的其中

  一節課,老師可能有其他的設計並未在這裡呈現,因為這堂課強調的是閱讀策

  略教學,觀課時就只看是否展現目標策略,及為何定這樣的目標歷程。

3.有哪個方向、可取之處(而不是看教學者如此做的對錯)

→我自己也看過(做過)多場教學觀摩,其實根本不了解觀課的真正內涵,只是隨著人家的說法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都是漫無目標的稱讚與檢討。現在回想起來,上次輔導團看了我的教學,給我的才是真正的課室觀察,我自己從那場教學精進不少,這才是課室觀察的目的。

 

最後王校長給我們八個閱讀教學策略(詳文在「小語匯」我已加入贊助會員,過幾天會拿到那一期的,到時再分享)

1.預測

2.連結

3.提問

4.圖像化

5.推論

6.找出重點

7.統整

8.理解監控

國內外學者提出閱讀策略模型:

ASOIM

A專注

S選擇

O組織

I整合

M監控

……………………………………………………………………………….

今天我讓自己又脫胎換骨一次,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再更新,向外拓展視野,讓自己看到可以精進處,真是很棒的充電!

台灣在世界閱讀的評比始終振作不起來,因為基層老師幾乎未曾受過閱讀策略教學的訓練,我們只是把我們的老師教我們的那一套繼續用,但是已經不符合現今的潮流。

我因為今天的研習而感受到強烈的知識更新,但是其他的老師呢?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不斷跟著政府的政策,大量閱讀、寫讀書心得……,但是沒有人跟我們說應該要教閱讀策略,也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教閱讀策略,我們需要的是這個啊!

插播:

我是第一個報名的,宜蘭只有我代表參加(哈哈,我是順道回娘家啦!)坐在我旁邊的老師,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林武憲老師,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我將網路搜尋到的老師簡介做了聯結),我興奮的給老師簽名、找老師合照(回宜蘭再po出來,因為怕我那「樂觀」的記憶太快忘記今天的重點,所以迫不及待連夜將重點記起來),今天真是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