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鄉武淵國小校史沿革

民國7年4月1日羅東保區長陳純精等三人,申請設立宜蘭廳羅東公學校

武淵分校。

民國7年4月4日假武淵福德廟為教室開始上課。

民國10年1月28日擇定冬山庄武淵村埤頭八十七號為校舍建築地(即現

在校址)。

民國10年4月24日升格獨立為武淵公學校。

民國10年7月15日新建校舍落成(教室三間、宿舍一間)即於新址上課。

民國11年7月校內鑿井一口,深約100公尺發現該井出天然沼氣。

民國17年4月設計利用天然氣點燈、煮飯等裝置成功。

民國30年4月1日改校名為「武淵國民學校」。

民國34年11月台灣光復後,台北州接管委員會令派林添房為代理校長,

到校接收。

民國35年1月台北縣政府成立。改校名為「台北縣立武淵國民學校」,派

林添房為首任校長。

民國36年6月校名更改為「台北縣冬山鄉武淵國民學校」。

民國39年10月本省實施地方自治,宜蘭縣政府成立,校名改為「宜蘭縣

冬山鄉武淵國民學校」。

民國47年10月本校創立40週年校慶,興建校門圍牆為紀念。

民國54年9月開辦學童營養午餐。

民國57年5月19日舉行50週年校慶。

民國57年6月8日50週年校慶校友贈送鋼琴一台,計貳萬肆仟元整。

民國57年8月1日改校名為「宜蘭縣武淵國民小學」。

民國57年12月1日由宜蘭縣政府製發正式校印、官章正式使用。

民國59年3月1日校長林添房退休生效。

民國59年5月23日校長徐英俊到職。

民國66年2月21日本校校門及天然儲氣槽落成,舉行落成茶會。

民國66年8月24日徐英俊校長在任中病逝。

民國67年2月23日吳鴻涵校長到職。

民國67年10月25日舉行60週年校慶。

民國76年8月5日吳鴻涵校長調派孝威國小,校務由張阿榮校長接任。

民國77年4月舉辦70週年校慶。

民國79年2月22日張廣雄校長到職。

民國88年3月1日鄭進興校長到職。

民國91年8月新校舍動工興建。

民國92年8月1日徐素蘭校長到職。

民國92年9月28日舉辦85週年校慶暨新校舍落成典禮。

DSCN0064     運動會.96.2

DSCN0061    IMGP4348

DSCN0062    IMGP4346

DSC06364     100_0379

最新校門.96    圖片2

學進國民小學 敬師教學活動

活動日期:99年9月23日

辦理方式:由校內輔導老師至各班學生宣講教師節意義,製作教師敬師卡片與小卡致贈老師。

clip_image002

文字說明:

輔導老師至班級教室說明活動意義與方式。

clip_image004

文字說明:

老師說明卡片常用格式與該有的禮節。

clip_image006

文字說明:

學生認真寫作製作卡片。

clip_image008

文字說明:

除了全體致贈老師的敬師卡片之外,學生也個別各自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意。

蘇澳鎮馬賽國小簡介

http://www.mses.ilc.edu.tw/

       馬賽國小位於宜蘭縣蘇澳鎮,蘭陽平原南端,靠山面海,早期是典型的漁村及農村型態,當時社區居民多以捕魚、耕作為業;七十年代以後,由於工商業進入,在蘇澳鎮與冬山鄉之間設置了龍德工業區,工業區鄰近本校學區,讓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有了不少改變,部份居民轉以工商為業。

       本校地處蘇澳鎮北方,由於蘇澳區、南方澳區地形狹小,人口呈飽和狀態,逐漸流入本區,校地房舍皆不敷使用。幸賴政府及地方人士鼎力幫忙,再徵得一文化用地,校地方得解決。

         近幾年靠國教六年計畫、教育優先區政策、永續校園改造計畫,使校舍及環境煥然一新。諸如教學大樓興建、校園情境布置的綠美化、生態化、教育化,以及各項軟硬體教學設備的逐步改善,使得本校在自然生態、體育、藝文等活動蓬勃發展,成績輝煌,各項傳承紮根茁壯。

masaihope

  • 校名由來

        馬賽位於現今的宜蘭縣蘇澳鎮永榮里,根據噶瑪蘭廳誌記載:「此社原淡水流番」;噶瑪蘭志略亦載有:「馬賽莊(存仁里、永榮里、隘丁里、新城里)乃當日淡水流番之所居。」

       清嘉慶九年(1804年),一批以彰化潘文賢為首的阿里史流番(包括合岸裡、阿里史、阿束、東螺、北投、大甲、吞宵、馬賽諸社)一千餘人,不堪漢人欺壓,翻山越嶺到達蘭陽平原,但蘭陽平原原來就有噶瑪蘭、哆囉美遠等族居住,漢人吳沙又比他們更早一步入墾宜蘭,因此遷入很不順利,生活很不安定,只好退到沿山荒廢的地區謀生,他們居住的地方包括羅東街、三星阿里史、冬山九份、蘇澳馬賽。

        其中馬賽(今基隆北方的瑪鋉)則可能屬於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族的馬賽亞族(Basay)(摘自:宜蘭縣境內各族群遷移史,李壬癸),由此可見,「馬賽」應該跟「馬」沒有任何牽連,倒是跟平埔族大有關係。      

       因此,如果以馬作為圖騰應只是望文生義的結果。

學進國小 三年級校外教學活動

活動日期:99年10月26日

辦理方式:三年級辦理外教學活動,先參觀蘭陽博物館,再參觀北關農場螃蟹博物館。

clip_image002

文字說明:

學生專心聆聽博物館解說老師的說明。

clip_image004

文字說明:

學生除了專心聆聽,也與解說老師有熱烈的互動。

clip_image006

文字說明:

學生於蘭陽博物館中,專心參觀展出的物件。途中該物件是展示出當年蘭陽地區的各種產業活動,社會上人事的各種樣貌。

clip_image008

文字說明:

在進行教學的過成中,家長也熱心參與,陪同小朋友一同探索學習。

學進國小 二年級推動書香滿園教學活動

辦理日期:99.10.01~99.10.31

辦理方式:於九月份彈性課程讓孩子閱讀書籍,十月份請孩子上臺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本

書,將書名、故事大意(人事時地物)、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想推薦的原因。

clip_image002

文字說明:小朋友上臺介紹他自己最喜歡的一本繪本,並推銷他覺得好看的原因。

clip_image004

文字說明:小朋友上臺介紹他自己最喜歡的一本繪本,並推銷他覺得好看的原因。

clip_image006

文字說明:小朋友上臺介紹他自己最喜歡的一本繪本,並推銷他覺得好看的原因。

clip_image008

文字說明:小朋友上臺介紹他自己最喜歡的一本繪本,並推銷他覺得好看的原因。

蘇澳–隘丁社區 石頭文化

隘丁是一座石頭城,外城牆是石頭、居家石埒(圍牆)是石頭、房屋建築也是石頭,古井的井身材料仍是石頭,早年,隘丁人的生活,離不開石頭。走訪蘇澳鎮新馬地區的歷史建築,石頭牆壁只要是隘丁師傅蓋的,就是品質的保證,可見隘丁人的石頭文化,早在區域內建立口碑。堅固的隘丁城建立後,原住民出草不敢越雷池,自此區域內各庄頭得以平安無事。而石頭是產自七星山的頁岩,先民用人工搬運回庄,建構一間房舍之待料期需達2~3年,在沒有水泥(紅毛土)的年代,先民用黏土混合牛糞或稻殼,為揉合劑,並發展出“ 大石要有細石拱” 的智慧。

 

YCEF20090316-01

YCEF20090316-02 YCEF20090316-03

蘇澳–隘丁社區 古井

YCEF20090312-01       百年以上的古井處處是,只是掩蓋於馬路庭園下。原本隘丁城古井超過40口,井口直徑約3尺多,深度依地理環境不同,隘丁城自西向東,約從16尺~5尺不等。約2~3戶共用一口井,井身採用較圓的石灰石,利於堆疊時之弧度形成,這有別於住屋牆壁使用頁岩。

        井水以食用、食品清洗為主,衣物洗滌為輔,先祖會在井裡飼養罟呆(魚名),維持水質清潔之用。大旱時,必須再挖深稱為掏井,但在隘丁幾乎不曾發生,後來因為水利會以大口徑抽水機取井水為灌溉用,水位逐年下降,在此之前,一般住家早已改用手搖幫浦,不再去井邊汲水,只要在家用手搖,就有水流進水缸。

YCEF20090312-02

YCEF20090312-03

宜蘭縣員山國小──學校特色課程「我愛員山」

(一)基本理念
本校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學區內擁有豐富鄉土文化,如:員山公園、林家古厝、戰車營等等,尚有員山特有的文物及風土民情,因此在全體教師討論規劃下,設計「我愛員山」的課程。

主要目標在指導學生認識員山地區的歷史、地理、自然、語言和藝術;培養對鄉土活動的興趣和欣賞的能力;增進對鄉題主動探究和解決的能力,激發愛鄉情操,並能尊重各族群文化,促進社會詳和。

(二) 課程架構
「我愛員山」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結合本校愛與希望的願景,在認知、情意、技能上規劃課程架構如下表;其中,以情意為首要,並兼顧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顧及學生心理發展、教學時間、教學資源等因素,以動態為原則,盡量採用參觀、訪問、觀察、調查、採訪、討論、報告、操作、資料蒐集等活動,使教學落實在真實生活的脈絡,讓學生能從實際參與中,獲得直接的經驗,陶冶關愛鄉土的情感。

在教學評量方面,以不作紙筆測驗為原則,範圍包括前述三大領域,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隨機評量記錄,亦可指導學生自評或互評,最後並鼓勵學生參加「員山小小解說員」的認證,期能透過「我愛員山」的教學活動落實「鄉土教育化」、「教育鄉土化」的理想,使學生能從親身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去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瞭解並認同自己鄉土的文化,孕育對鄉土的感情和責任。

(三)學校願景

love&hope

(四)學校特色課程架構圖

special class

(五)學校特色課程架構表

class data

special class2

備註:更多詳細介紹請至宜蘭縣員山國小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