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中華社區-清澈乾淨的水源頭-大堀頭埤













中華社區 清澈乾淨的水源頭-大堀頭埤
古早大堀頭埤泉水清澈,魚蝦豐富。每逢枯水期埤水乾涸時,是村民最興奮的時刻。村裡老少提著魚簍,集合在埤裡。大人忙著抓魚,小孩則和魚玩追逐遊戲。笑聲、吆喝聲充滿寧靜的山間。埤裡的土是村民的寶,枯水期時,村民挖取埤底的土來填補屋內的地面或曬穀埕。鋪填後幾天,土色變成灰白,類似水泥,又白又平。如今大堀頭埤遭人為破壞,因掩埋廢土而填平,秀麗的山光水色不再,留給村民無限的思念與不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牛著地與黑煙洞













中華社區 牛著地與黑煙洞
牛著(駐)地原本是一潭水,人煙稀少。據耆老口述:早期交通不便,搬運林木建材等笨重物品,都靠牛隻。每當搬運之牛群經過此地時,又熱又累,不約而同的走向潭水裡泡水,拉也拉不走了,故為牛群歇息解暑之地,流為趣談而得名。日據時代,發現黑煙洞裡蘊藏著石墨礦,可做鉛筆心。此時蜂湧而至的採礦人潮,曾帶給僻壤一陣騷動。開採石墨礦時,遺落的鉛粉散佈在來往的路上,當人們赤足走過,腳底自然而然的沾染了許多。黑黑的腳ㄚ子,不僅深深淺淺的踩在泥上或石上,更深烙在村民的記憶中,也是村中耆老共同的回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水茄冬的故鄉-蔡簡埤













中華社區 水茄冬的故鄉-蔡簡埤
相傳蔡簡埤是由姓蔡、簡兩位先民出資開墾的,即以姓氏為名。埤裡佈滿了水茄苳(學名:穗花棋盤腳)。另還藏著水蓮花,村民撈取後煮熟用來餵豬,濃密的浮萍用來餵鴨。水茄冬是粗坑地域性最具特色的植物,曾因人為的採掘,現在所剩不多,極為珍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社區所有學子的回憶-化育國小













中華社區 社區所有學子的回憶-化育國小
日治初期有一學堂,設在粗坑的藍家,當時讀書對生活來說並非要務。藍石連先生認為學識很重要,願意奉獻心力,在現今的協天廟地位置蓋一間茅草屋當教室,供小孩讀書。民國36至42年間,教室擴充到3間,為三星鄉萬富國民小學粗坑分校,是年畢業典禮巧遇溪水上漲,到萬富本校非常不便。後來藍木成先生奔走三星鄉公所、縣政府爭取設校,年輕一代的蔡源水先生也加入行列。民國46年(1957)學校獨立為化育國小,並設有冷水坑的分班,首任校長是王增玉校長。民國67年(1978)改為員山鄉化育國小,民國85年(1996)調整為內城國民小學化育分校至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再連天宮廟-正月天公生













中華社區 再連天宮廟-正月天公生
玉雲宮就是天公廟,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的入口處,座落在小小的山坡上,氣勢、地理位置佳,向遠處望去是宜蘭與羅東間的大平原,視野遼闊。約30多年前建造,大多是遠道而來的善男信女捐助興建,並組織管理委員會。聘請專任廟祝管理,每年正月初1至初9香火最鼎盛,虔誠的香客遠道而來,在地人也在初九這天抬神轎,舉行過火儀式,廟裡也在初9天公生前3天開始誦經、做野台戲、大隻豬公祭拜天公;而神明過火儀式承襲傳統的木炭火堆,並灑鹽米避邪,抬神轎的人要一邊跳一邊跑,託神明保佑,往炎熱的火堆衝過去,身體毫髮無傷真是神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宜蘭縣的烏金礦廠-蘭陽溪河床













中華社區 宜蘭縣的烏金礦廠-蘭陽溪河床
早期人們利用蘭陽溪水,將太平山砍伐的木材放流,順溪漂流,經中華村、內城至員山的蓄木場,造就經濟價值,現已成歷史。因颱風帶來洪水,洪水過後溪床淤積漂流木及砂石,早期中華村民會在此刻撿「大水柴」做薪火,家家戶戶大大小小全出現在溪床撿「大水柴」,由於方便的桶裝煤氣取代了「大水柴」,此景已不復現。如今河床上的砂石,是建設工程最優的建材,營造工程蓬勃發展,大量開採河床成為烏金礦場,大排長龍的大卡車出現在河床上運送砂石,過度的開發是否造成未來的溪床變化,值得大家省思。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社區內點石成金的產業-砂石場













中華社區 社區內點石成金的產業-砂石場
砂石業可以說是近年來中華社區的新興產業,原先再連有一大片的甘蔗園,粗坑有相思林、「紅山腳」的地瓜園、上湖的果園、冷水坑的柚子園都不見了,這裡換成烏金(砂石)的製造廠,過去有句話「憨猴撿石頭」現在是「石頭變烏金」砂石場發了財,一家接一家,拓展快速,各自雄霸一方。在社區內轟隆隆的作業起來,砂石輾成碎石,砂石車威風八面,行走馬路或開車可得小心翼翼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蘭陽溪北平原的屏障-再連堤防













中華社區 蘭陽溪北平原的屏障-再連堤防
再連堤防猶如萬里長城,從再連山腳下連綿向東而走,經過了幾個村莊。功能是防洪,使蘭陽溪北平原的鄉村、城市得於安居樂業。因河水沒有固定的河道,往常氾濫成災,居民深受其苦,日據時代發動工程,在再連的山頭築了堤防往東延長而去,導引溪水匯集水流向東,為現在的蘭陽濁水溪。堤防全用石頭堆砌,又高又寬,非常壯觀。除具防洪價值,亦可再黃昏時際休閒散步,觀賞河岸溪埔美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中華社區 地理環境介紹
中華社區是個農村型社區,也是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社區,主要交通為台7省道沿蘭陽溪畔而行,並因山勢區隔,分4個庄組成。(一)翠堤蔗花美「再連」。 (二)「粗坑」溪流任休閒。(三)望台巡禮「冷水坑」。(四)「長嶺」又名頂粗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華社區-中華社區簡介













中華社區 中華社區簡介
「中華居民走出去,社區發展動起來」,這是本社區首要建立的共識與課題;本社區面積28.72平方公里位處員山鄉與大同鄉交界地區,雖有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唯因地處偏僻,謀生不易,人口外流嚴重,目前老年人口居多,民國95年(2006)7月,共305戶計882人。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