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蓁巷社區-話說北管閤蘭社













蓁巷社區 話說北管閤蘭社
  傳說中的北管祖師,是中國唐朝第六任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北管戲曲在台灣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是可以代表台灣的獨特文化,而盛行北部的北管也自成一格,蓁巷也軋上一腳,就有一團北管閤蘭社。務農時代交通不便,農忙期外無法外出工作,於是農閒時就上家下厝,晚上聚在一起聊著天、閒話家常,此時北管老師李滄海的出現,而影嚮了這些人,從此就學起了北管(子弟),藝成之後成立了閤蘭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蓁巷閤蘭社













蓁巷社區 蓁巷閤蘭社
  蓁巷閤蘭社成立於1962年,閤蘭社是社區唯一傳承下來的民間傳統藝術文化團體,而目前團員有二十來人,平日團員因忙碌無法常聚在一起練習,只在表演或出團時才聚在一起。每當有神明會、社區活動或地方上辦喪事時,閤蘭社都會鼎力相助,只取微薄費用作為社團基金,大部份都是義務為地方付出,這種精神值得地方的讚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蚊煙路













蓁巷社區 蚊煙路
  地方有一首童唸:柯仔林、腳部、紅柴林、二萬五、菅蓁巷、蚊仔煙埔。
  蓁巷村早期又名為菅蓁巷,因先人開墾時此地一片白茫茫的菅蓁而得名。現留有當時題字『水來水往菅蓁巷』,可想見當時水質之美。
  蚊煙路是一條由東至西,貫穿整個蓁巷村的次要道路,雖談不上交通要道,但村民總依靠著它出入,其地位可想而知!早期墾荒時,此段整片都是天然除蟲菊(蚊仔煙),先人每日往返,久而久之走出一條步道來,而隨口稱之為蚊仔煙路。後因農地重劃後道路整編,而改為深蓁路,另一小段改為深福路,蚊煙路從此被劃上句點。
  由衷希望地方人士能共同力爭,不忘本尋根正名,恢復蚊煙路之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柑仔店













蓁巷社區 柑仔店
  現代居民的購物場所,從傳統雜貨店逐漸被超商所取代,舊時的柑仔店已所剩無幾,目前蓁巷社區有一間約50、60年歷史的柑仔店,擺設非常簡單但五臟俱全。總讓我們回憶起小時候柑仔店的情景,想必再過不久,柑仔店的時光只能剩下回憶了。
  曾文正家的柑仔店已是第二代了,以前是其母親所經營,他從鐵路局退休後就回來繼續經營,雖然收入不多,但帶給附近居民很多方便。店門前有棵老榕樹是鄰近居民,每天乘涼、談天的好去處,更聯繫了社區民眾的情感,真希望它永遠留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社區守望相助隊













蓁巷社區 社區守望相助隊
  1999年蓁巷社區與內城社區,在村長陳清全和邱漢良隊長的努力下,成立了聯合守望相助隊,協助警方負責兩村的治安維護工作,並協助巡防周遭各村,在社區內負責維護地方安寧第一線的生力軍。此外,不論地方有婚喪、喜慶,都會幫忙指揮交通,尤其社區辦活動時,從佈置場地、端菜,活動結束時的清潔工作等,不辭辛勞一馬當先,讓人欽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採菅蓁













蓁巷社區 採菅蓁
  在百年前,蓁巷村整片都是「菅蓁」,先人們在此開墾就地取材,採菅蓁當圍籬,蓋房屋(菅蓁家牛屎做牆壁)菅蓁尾(指菅蓁尾端比較細小部份)則拿來蓋屋頂,當時稱作「竹篙厝」下雨時會漏水,冬天寒風從牆壁的隙縫進來,可見當時居民生活刻苦耐勞的精神。
  2004(民國93)年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社區巡禮活動」,就利用菅蓁來佈置會場,發動村內居民共同體驗採菅蓁的經驗,更凝聚居民共識與向心力,發揮團隊力量完成社區活動,達到社區營造精神與奠定社區發展的基礎。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林家養鴨













蓁巷社區 林家養鴨
  林家養鴨位於蓁巷村的水尾,當地水源豐沛、水質乾淨,所養出來的鴨隻,肥美肉甜遠近馳名。近年來,業主又受有關單位輔導,轉型為休閒農場,大刀闊斧以大手筆整建養鴨池、魚池、蓮花池,興建步道並開設餐廳等設施。
  值得一提是業主規劃了園區步道,兩旁種植大型落羽松,每當夕陽西下散步在落羽松夾道的小徑中,夕陽餘暉如珍珠般的灑落在林間,兩旁又有蓮花陪襯好不愜意,營造出美麗的畫面美不勝收。
  累了就徜徉在路旁的坐椅上,欣賞著母鴨帶小鴨步履闌珊搖擺回籠,彷彿又回到童年時景象,一天的疲勞消失了,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林家休閒農場不失為來蓁巷必遊之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守護村民的望台













蓁巷社區 守護村民的望台
  在1936年(昭和11年)員山堤防完工後,於再連附近設置水防監視台,望台的高度約有三層樓高,並派有人隨時監視堤防設施有無破損,也對於洪水位、水流量等,隨時監視其變化,並向有關單位提出報告,以備隨時應對。地方耆老反應從1945年後,洪水曾經氾濫過二、三次,有關單位連夜自金六結派兵前來阻擋洪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談槍櫃,說歷史













蓁巷社區 談槍櫃,說歷史
  文獻記載1904年(明治37年),有陳金將,朱貴中等人募佃來此開拓,其時深溝水深橫斷菅蓁巷,也就是現今的蓁巷村。
  據蓍老口述過去的蓁巷有三個城底,其一為舊城、一為破窯城、另一為槍櫃城,乃因開墾初始蕃人出入頻繁,其後又有土匪肆虐,居民為求自保,便興建一座槍櫃用做望寮,遠眺警戒以維安全。
  槍櫃係由石頭加石灰砌疊而成,四周有槍孔裡面則派隘勇駐守以防範蕃匪,槍櫃原址在今五鄰土地公廟旁,因年代已久遠已消失不見,今依其概貌重建槍櫃是林溪煌先進,可見其對於蓁巷的情感甚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蓁巷社區-敬老的日子—九九重陽













蓁巷社區 敬老的日子—九九重陽
  蓁巷是典型老人居多的鄉下社區,2004年於理監事們的提議下,共同討論決定,開始每兩年辦一次屬於尊老的活動。
  基於社區地形狹長,上了年紀的長輩平時少見面,在重陽節的前一個星期日,讓他們在活動中心廣場,共聚一堂長話聊不完。我們的活動內容有免費理髮、推拿、健康檢查、保健諮詢、卡拉OK,學校、鄉立托兒所小朋友表演,辦個餐會讓長輩們過一個歡樂的日子。
  在活動中最好玩的就是有人在台上唱歌,總有些老人阻止,叫不要唱啦!我們講話都聽不到啦!這當中能感受到他們見面、談天的那種氣氛,好久沒見面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