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份社區~~臆墓粿

臆墓粿是先民所留下來的一種習俗,具有二個意義:其一是每當清明節祭祖掃墓時,祭拜完祖先後,家道較興旺者,會將祭品分享給在附近放牛的小孩們;其二是希望放牛的孩童幫忙看管墓園,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由於環境變遷,生活富裕,此項習俗已不復見,藉由舉辦臆墓粿活動,讓孩子能重溫古早美食,提醒世人慎終追遠,緬懷祖先。

松羅社區-泰雅風味餐

松羅社區辦理松羅國家步道巡禮暨護溪育林成果展,中餐是別有原住民風味的泰雅美食,席開62桌,其中30桌招待長官及來賓,32桌是社區村民認桌,人數約750人。這次的泰雅風味餐,我們委請本村—泰雅風味館老闆娘吳美玉女士所屬的團隊承辦,當天的風味餐有—打那白雞、打樣刈包、涼拌過貓百香果、田野酥卜肉、黃金豆腐、打那蝦—培根卷、勇士湯、馬告蒸魚、馬告蒸苦瓜、馬告炒山蘇、水果茶凍、養生木桶飯等十二樣,長官和來賓吃得津津有味。

YCEF20050731-01

點燈祈福法會

    結合了水燈節民間地方習俗文化,展現出法會之莊嚴、隆重,藉此引領民眾了解農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進一步發揚孝道的月份,含有慎終追遠、博愛精神等意義。由水燈會與佛光山蘭陽別院、宜蘭縣佛教會,與參與的長官、貴賓以及民眾們一起獻燈祈福,出席法鼓初響法會。

YCEF20090818-01

資料來源:http://www.youngsun.org.tw:8080/calendar/index.asp?calendar_day=2009/8/18

海岸社區 傳說中的千年古石棺遺址

海岸社區發現的古石棺,現今只存遺址及仙靈祠供人憑弔。早在日治時代,海岸社區的居民就已發現社區後方山腰上榕樹下的附近山區,在距今300到400年前是當時住民之墳場所在。住民將去世親人的遺體,放置於四周圍以石板的石棺內,擇大樹底下葬;下葬地點的選定有階級高低之分,階級越高者,選定下葬的樹木越大,低階級的百姓只能選擇在裸露山區下葬,經長年雨水沖刷,骨骸四落,地方人士發現後為讓往者得以安息,集資完成仙靈祠。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建軍社區-活力水圳,夢想起飛

       隨著社區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員培訓課程以來,社區以泰山口圳改造為社區總體發展的起始點,並以其周圍特有的歷史文物空間—如空軍飛行測候所、機堡以及宜蘭河濱自行車道、河濱公園等等的空間景觀改造,作為屬於社區未來的休閒藍帶。我們期待,當泰山口圳再次孕育著自然的生命時,社區居民漫步在水圳二側的人行步道上,在夏日清風徐來的傍晚裡,耳聽蛙鳴,眼觀夜鷺的寧靜夜裡,彼此噓寒問暖,享受生命的親和力,人與人間之距離,將不再遙遠疏離,而是更緊密的靠在一起。

 

YCEF20050509-01

松羅社區-永遠的yaba—華德露神父

華德露神父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出生於義大利,民國42年來到台灣,在羅東、冬山、大同鄉等地傳教。華德露神父大半生犧牲奉獻給大同鄉原住民;他生活節儉,每日踽踽獨行於寒溪、崙埤、松羅、牛鬥、英士茂安、四季、南山之原鄉部落傳教,但他都不覺得苦。他把原住民當作親人,真心關心我們,不求回報,五十年如一日,原住民感激他的恩澤都尊稱他為「yaba」,就是爸爸的意思。華神父一生熱愛這塊土地,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雖然您已離開了我們,您宗教家犧牲奉獻的精神,將永留在我們的心中;yaba神父,謝謝您!下圖站立中間白頭髮者為yaba神父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永和社區]傳說中的仙造山

永和仙造山

 

有此一說,遠古時期觀世音菩薩身旁的仙鶴出遊,飛行到宜蘭地區的上空下了三顆蛋,一顆下在外員山、一顆下在龜山島,另一顆則是下在內員山。就這樣內員山形成了。

內員山整座山包含有溫泉、竹林。山勢居高臨下,可眺望整個蘭陽平原。夜晚來臨時更是美不勝收。然而現在的內員山整座皆是私人的地產,想要開發是非常的不容易,如能妥善規劃開發,它將是永和地區最佳的黃金地段,帶動地方的觀光發展,也將使永和地區更加活潑和有朝氣。在此,只能期盼內員山早早成為美麗的溫泉山。

精緻紙紮藝術

    水燈頭是紙糊房厝造型,底部以保麗龍、香蕉莖、樹幹等浮材為底座,內置蠟燭或冥紙,用於招引海上孤魂野鬼。通常於普渡前一夜施放,使其漂流以招引水鬼上岸接受奉祀,俗稱「放水燈」。蓮花燈:蓮花 代表 ( 清淨 莊嚴 )。水燈造型華麗精美,手工精巧細緻,是融合糊紙、彩繪和剪紙於一體的民間工藝藝術。0817點仔火
當地九旬耆老,依兒時記憶,用孟宗竹製作一把約百年前宜蘭中元節常用的「竹筒火把」(點仔火),長約兩公尺四十公分,頂部一段剖成四份,用竹片固定成燈架狀,外包厚厚的金紙,使用前先用花生油浸泡,並於放水燈活動時當火炬遊街,祈求合境平安。

YCEF20090816-02

資料來源:http://www.youngsun.org.tw:8080/calendar/index.asp?calendar_day=2009/8/16

海岸社區 庇佑居民的神祇

供奉帝君的協天廟,是保佑海岸地區風調雨順、居民安康的主要信仰所在。日治時代開發大南澳海岸地方,遂由礁溪割香奉敬協天大帝及福德正神,至南澳各處建立小型廟宇,各諸神保佑各里獲得平安,海岸社區協天廟,便因此於民國前11年(1900)興建。民國36年(1947)因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村莊及本廟均遭損毀,後由朱金石先生捐地,重建於現址,於民國38年(1949)完成。歷經30餘年,因廟屋老舊,於民國73年(1984)在眾信徒一致通過下,再重建現今本廟。每年農曆正月13日帝君生,是全村的大事,當天有做大戲的活動及全村的大拜拜,熱鬧非凡,旅外的居民遊子也都會在這時候回家鄉參與慶典。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