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溝社區~~火車港仔-五分車加水站遺跡

聽老一輩的人說,以前整個深溝、蓁巷、內城等村落內都以種植甘蔗為業。為了運輸甘蔗,便建設小火車(五分仔車),從內城的「蟳管仔埤」(今太陽埤)經過蓁巷到深溝,再經「火車港仔」抵達浮洲。因為小火車行駛時需要水,為補充水量便設一加水站。先建水圳引水到「火車港仔」,再以傳統人力水車將水引到高台上,讓小火車得以加水運行。

 

 

建軍社區-軍用品百貨店(文具行)

       金六結營區週遭有許多與「兵仔營」息息相關的產業,有理髮店、撞球店、早餐店等等以及「軍用品百貨店」,後者販售有:銅油、襪子、黑膠鞋、綁腿、毛巾、內衣褲、手套、鋼杯、臉盆、牙膏、軍用配件、刻印章…應有盡有,目前仍有泰源與魯記兩家。據泰源文具行的楊菘楙先生表示,早年因交通不便,許多官兵弟兄委託他父親幫忙採購生活所需的日用品,漸漸的家裡開始販賣軍用品百貨,解決交通不便的採購困擾,轉眼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店裡也會因應軍中弟兄所需而增加販賣的項目,例如:收洗衣服,以及最近的打鎖匙。便利服務的理念經營或許是常可吸引兵仔來店裡的原因吧。

聖湖社區 聖湖最高學府-蘇澳初中

宜蘭縣立蘇澳初級中學於1952(民國41)年設校於聖湖里,是當時蘇澳鎮最高學府,校門朝北,位置與現在校門同。當時校園與教室都很簡陋,1959(民國48)年時代,校園松林繁茂,整齊美觀。1968(民國57)年改制為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當時校園環境相當完整。

聖湖社區 聖湖最高學府-蘇澳初中

聖湖社區 聖湖最高學府-蘇澳初中1

聖湖社區 聖湖最高學府-蘇澳國中

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本校奉令改制為「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勵行德術兼修五育並重之國民教育。學生人數激增,東側波浪屋頂教室完成。1971(民國 60)年增建工藝教室與工場。1973(民國62)年7月開辦附設中級補習學校,招收社會上失學人士就讀,提供他們完成國中教育機會。1975(民國 64)年圖書館落成,提供學生良好閱讀環境。2002(民國91)年夏,本校創校滿50週年。半世紀來經歷任校長精心擘畫,全體師生默默耕耘,如今學校規模已然具備,各科師資優秀,培育桃李成蔭,一片欣榮現象。

蘇澳國中

蘇澳國中1

深溝社區~~消失的社區活動中心

由於前社區理事長方旺朝先生,四處奔走,取得地主同意及爭取上級補助款,於民國76年6月完工後啟用。活動中心除了提供開會、投開票所使用外,也成為老人營養午餐的供餐場所。民國70年間更為社區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運動打球的好地方。雖然沒有教練指導,但大家無師自通,大大提升了運動風氣;並於民國72年組成宜蘭縣首支社區棒球隊,參加宜蘭縣棒球錦標賽。如今配合學校體育館興建,活動中心已於民國94年6月拆除,學校、社區變為一體,少了活動中心,多了個體育館何嘗不是社區之福。

崙埤社區-泰雅大橋

泰雅的孩子曾有一個夢想,如果這溪上(蘭陽溪)能夠建一座橋,參加山地甄選初中學校的
考試,或去遠足的時候,就不怕鞋子濕了而扛在肩上。
泰雅的父母也曾有這樣的夢想,如果這溪上能夠建一座橋,就不必冒著生命的危險,苦得像
牛一樣,拖著比體重還重很多的桂竹,一把又一把、一把又一把的,涉水渡溪到對岸的Nina
(天送埤),換幾個錢幣過活。世事多變化,時代遽變中是政府的德政?還是老天有眼?
泰雅大橋總算在民國88年建造完成實現了泰雅的夢也紀念了泰雅的祖靈。

B>DB YCEF20021009-02

聖湖社區 聖湖的由來

本里位於蘇澳鎮的中西部,四周山脈環繞,形勢較為封閉,日治時期因地形關係被稱為糞箕(畚箕)湖。終戰後,設里之初,鎮長〈派任〉林朝固先生認為「糞箕湖」三個字,用來設為「糞箕湖里」不太好,名稱俗不典雅,遂與當時的里長、鎮民代表共同商量,以小學就在鄰近,取名為「聖湖里」。「聖湖」之名就此沿用至今。

聖湖社區 聖湖的由來

聖湖社區 聖湖的由來1

崙埤社區-野溪整治

在部落巷與巷間貫穿的一條野溪,為過去居民重要的水資源,不但是婦女洗滌衣物、清洗農
耕器皿之處,這條野溪的溪畔更稱得上是全村居民,尤其是兒童戲水的天堂,惟於民國六、
七十年間上游礦區開採後,原長長的溪流漸漸變得細小如溝水般,夏日溪水枯乾,令人感溉

此一情況在民國89年逕由第一工程所水保單位疏浚工程後,得以改善,並在溪邊相關造景工
程的造型及架構上凸顯原住民風味,假日也成為遊客休閒最佳去處之一。

 

YCEF20021008-01  YCEF20021008-02

建軍社區-金六結營區

       在日治時期為「練兵場」;北機場跑道的位置,隨著日本戰敗光復後改為「陸軍營區」與「陸軍通信兵學校」,近年來則改為「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在社區居民的記憶裡,「兵仔營」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比如聽到兵仔營裡的廣播、軍歌答唱、起床號…幾乎是特殊的生活記憶。而過去軍事設備移防吉普車、戰車也曾直接通過泰山路,造成路面嚴重震動、巨大聲響的深刻記憶。年節更有阿兵哥舞龍舞獅的「親民」應景活動。或許兵仔營對社區居民來說不只是國防兵力訓練的中心,更是有深入日常生活作息的記憶情感,對建軍社區來說,幾乎是以兵仔營為核心,而相對附屬其他的基礎建設。

頭份社區~~頭份社區

頭分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 1993 (民國 82 )年,第 1 、 2 屆理事長為歐境松,第 3 屆理事長黃來旺,第 4 屆陳明文,本屆理事長為陳聰文。協會共有 8 個班隊,分別是長壽俱樂部、結蘭社、歌唱班、韻律班、烹飪班,還有社區綠美化的守護者環保志工隊;協助打擊犯罪維護治安的守望相助隊;及熱愛歌仔戲文化的結頭份歌仔戲班。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消失的馬賽港

歷史文獻《噶瑪蘭廳誌》記載,在清朝時代的馬賽港即今日所稱的「無尾港」,其上游為武荖坑溪(新城溪),中游出水口、車路口(蘇澳新站),下游為馬賽港。
馬賽溪在1830年代發生一次大洪水,士石淹沒移民開墾的土地。洪水退後移民築堤分開水流,其一出聖湖轉七星嶺邊,其二出武荖坑轉功勞埔(稱馬賽溪),在港口庄附近匯集後從澳仔角附近出海。
日據時代,馬賽溪經常氾濫,後又因海防的需要,引導部份河水從頂寮附近出海,而原紗帽山的溪水奪猴猴溪谷,從今白米溪出海,因此造成原出海口水量遽減。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消失的馬賽港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消失的馬賽港1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消失的馬賽港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