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東社區~國聖爺 鄭成功

湖東社區鄭氏宗親所敬拜的國聖爺,據說明末清初,永曆七年(1653)年間,公精練兵將,反清復明,清廷以高官厚祿利誘歸降,公皆不為所動,摧鋒破銳,讓敵軍膽寒,當時只有金、夏彈丸之地,很是憂慮,決定趕走荷蘭人平定台灣,以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二十九日,率領水陸大軍,突襲鹿耳門,一舉決滅荷軍,荷軍戰敗求降,公收復台灣,此豐功偉業,震撼古今。
鄭氏宗親於1963年6月3日雕塑神像,奉祀於關聖廟內供宗親與社區民眾參拜,並於每年正月十二日為國姓爺聖誕,當日做叩謝平安戲,再由爐主辦桌請客吃會。

 

湖東社區~茄苳林的由來

茄苳林村範圍在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堡時期,屬於員山堡大湖庄;在光緒13年(1887)劉銘傳清丈區域後,分屬茄苳林庄和蜊仔埤庄;日治期間於明治34年(1901)查定區域,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二庄合併為茄苳林土名,併入大湖庄,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域再行調整,改大湖庄為大字,茄苳林土名改為小字;光復之後,將茄苳林小字改為茄苳林村,1950年依行政區域調整方案,重新調整行政區域,茄苳林村以其位於大湖之東,更名為湖東村,至今。
圖為在社區地底下深埋百年的老茄苳頭。

 

DSC01115

惠好社區~~百年古墓

惠好村內現有古墓兩座,保存最完整的是楊氏古墓,立墓時間在1869(清同治己巳)年,墓園廣闊,四周松柏環繞,據惠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表示:此墓墓碑向著芭荖鬱(東北方向),破壞了芭荖鬱的地理,自從在此立墓後,流傳著芭荖鬱的雞不啼、狗不吠。土地重劃以後,附近的水渠改道,整個環境都變了,惠好村的雞不啼、狗不吠的現象就沒了。

深溝社區~~『永慶商行』─深溝六十年歷史的「古早柑仔店」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傳統的雜貨店(俗稱柑仔店)正逐漸沒落,而被新興的大賣場或便利商店所取代,傳統柑仔店成為現代人們懷舊的老店。
從早期的煙酒櫃、舊香煙、火柴盒、樣品酒、玻璃罐、金柑仔糖、廣告布條……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凡是跟柑仔店有關的東西,都有人收藏,可能是老柑仔店和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息息相關,目前深溝「永慶商行」柑仔店由第二代張秀偉先生經營。早期社交場所缺乏,扮演流通的「柑仔店」,自然成為村民茶餘飯後的聚會所也是最佳的消息傳播站。幾乎所有資訊與生活用品都可以在柑仔店裡找到。現代的便利商店雖然應有盡有,可惜從前那股濃濃的人情味已消失不見了。

 

宜蘭縣壯圍鄉過嶺國民小學

紅瓦白牆映著藍藍的天空,蒼勁的老樹昂然屼立在綠草如茵的校園裡,歡迎來到美麗的蘭陽平原–過嶺國小。

    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一日,本校奉准獨立設校;由於校地狹窄,校舍簡陋不堪,遂由宜蘭縣政府撥款委託建築師規畫設計,整合了師生、家長、學者、社區民眾等眾人的智慧,過嶺國小就像隻醜小鴨蛻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一日,校舍落成正式啟用。

    本校總共有六班,校地面積共有2.54公頃,學生共有100位、教職員工共有13人,是一所典型的迷你小學,但卻有現代化的各項教學設備,教室像電影院在過嶺國小不再是一個夢想。

    當初建校的構想,校園景觀儘量保存原有的鄉土風貌,充分綠化美化,並且要與青山、綠野及浩瀚的太平洋相輝映;無牆的學校、寬廣的校園、美麗的校門前庭,希望未來主人翁也能孕育出寬廣、恢宏的氣度。

    本校校區共分為:(一)、教學行政區。(二)、遊戲集合區。(三)、體育運動區。(四)、觀察實驗區。(五)、近水遊憩區。空間的配置動靜分明,建築的式樣突破傳統的格調,採用圓柱、尖頂、紅瓦的造型,色彩的設計明朗、和諧;結合自然及人文,    生態景觀,規畫校園綠化美化工作, 並提供各校育樂營活動場所,倡導群性教育及落實生活教育,在這裡教書或學習,我們的心情也像快樂的的彩蝶,翩翩飛舞;以下簡介本校校園校園規劃理念:

一、教育事業日新月異在追求突破傳統:校園設施採活動方式多變化多功能,以迎合教育時代潮流。

二、校園具有境教功能:視野寬廣的校門前庭,可孕育寬闊開朗胸襟的大國民風度,鄉村學校是社區的文化堡壘,校園即公園,也是社區民眾的運動公園,更是民眾休閒遊憩的場所;校園景觀保存原有鄉村風貌與青山綠田浩瀚大海相輝映,校園景觀應充滿生動活潑開放合諧。

三、校園規劃特色:建築式樣採中西合壁、圓柱、尖頂、紅瓦能表現農漁村具有的勤僕本質,突破傳統格調,求創新變化。

四、校地規劃動靜分開,分為:教學行政區遊戲集合區、運動區、觀察實驗區及近水游憩區。各區普設輸水、排水管線、電源管線、電話管線地下化;教室新建採南北方向,以避陽光直射,校園邊界處理以綠籬替代傳統之圍牆,保持鄉村原有風貌視野空矌。

五、建築特色:學校社區大結合開放的空間提供學區民眾運動,休憩教育的場所,美麗的校園變成了社區的地標與驕傲,學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學校的各項活動,吸引學區家長與民眾的熱烈猜參與,走出健康的步道每天的清晨或是傍晚,總是來自附近的社區鄉親,前來運動,三五老友,邊甩手邊話家常,邊踩著石邊聊天,讓腳底充分按摩,據說有神奇的療效。

    綠籬替代的圍牆校園邊界種植綠籬,替代傳統冰冷僵硬’疏離冷酷的圍牆,柔美自然的綠意,保存了鄉村原有淳樸樣貌,使校園更充滿生動活潑,開放和諧的氣氛。得天獨厚的資源過嶺的孩子何其有幸,享有各界人士在人力,物力,財力.物資與精神上最熱情的支持,便在鼓勵中成長的過嶺孩子,各個自信,活潑,神采飛揚。

YCEF20110309-01

 

宜蘭縣員山鄉員山國民小學

 

ysel 

在100年4月剛歡慶過99週年校慶的員山國小,即將滿百歲了。要跨入百年,現在的員山國小與民國初年的員山國小早已不可同日可語;而九十九年的風風雨雨,必然有許多故事待人發現與發掘……

學校簡介

本校係於民國元年一月十五日,由當時員山區長陳朝西等五人申請設立宜蘭公學校(今宜蘭市中山國小)員山分校,迄今已達百年之久。緬懷先人熱愛地方,關心教育,造福學子的德澤,上級政府的垂愛與指導,歷任校長卓越領導,精心擘化,全體師長循循善誘,諄諄教誨,社會人士、學區家長共同努力,慘澹經營,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全體師生和校友應當飲水思源,知福惜福進而感恩圖報。

本校原設立於內員山(即今之員山國中),民國四十四年因改為國民兵訓練營,而遷至現址。遷校伊始,除搭建臨時草房當做克難教室之外,並借用附近的廟宇和民家上課,安然度過青黃不接的時刻,而且有優異的成果殊屬難能可貴。後來雖然鋼筋水泥建造的教室陸續完成,但面對日益增班的情況,仍嫌狹隘,是以在七十五年間游叡星鄉長任內擴充一、六公頃校地。經由李秀梅校長及陳文男主任聘請專家規劃,復經教育局指導及全體同仁、家長共同參與而後使定案。並經數期的改建與校園美化,才有今天的面貌成為各界前來觀摩的學校。

本校的願景為愛與希望,以培養具有友善、關懷、感恩、健康、自信、能力的學生,因此在各項教學活動上,皆以此內涵。並藉由多元教學活動,包括校外教學、我愛員山小小解員特色課程、環境教育體驗等教學活動。暨多元社團活動閩南語說唱藝術社、國樂社、足球隊、羽球隊、美術社、扯鈴社、跆拳道社的推展,同時開辦攜手計畫、夜光天使計畫等照顧弱勢學生及提供課後照顧,讓學生體驗各項學習活動以認識自我,了解自我並進而超越自我。讓員山學子心中充滿愛,時時懷抱希望。

P1230287

 P1230455

學校基本資料

創校日期:民國1年1月15日

校長:陳林庚校長

地址:264 宜蘭縣員山鄉復興路39號

電話:03-9224061

 

崙埤社區-泰雅族的gaga

在泰雅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是gaga的觀念,一是rutux的信仰理念
。茲分別說明:
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
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gag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
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被
rutux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rutux吃。在祖靈祭以後
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rutux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rutux的懼怕。

 

YCEF20021019-01 YCEF20021019-02 YCEF20021019-03

崙埤社區-傳統的泰雅婦女

泰雅族的婦女主事炊事及料理家務雜事等,每一個都非常勤奮賢慧。一天中泰雅人所食的米
飯都由婦女從旱田裡採收的陸稻,汗流夾背一杵一杵的舂成白米,再用木製蒸飯桶蒸煮約2
小時左右,雖然過程繁瑣勞累,但飯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樂的全家飽餐一天。
蒸煮糯米是逢年過節或祭祀時難得的美味佳餚,糯米飯再舂成粘糊狀(類似 ),軟軟嫩
嫩香氣爽口迷人,是逢年過節招待親友的極品。

 

fW,1 YCEF20021018-02

崙埤社區-彩紋織布工作坊

早期泰雅族婦女的傳統織布,從麻線晒、染、捲成線球,再繞線纏在繞線機杼上,然後套放
於織布機上,編織成布匹,其過程繁雜費時,尤其傳統織布機的原始操作方式,更是相當費
力。如今線料已普遍改用棉質品替代,目前尚有老一輩婦女仍沿用舊織法,但大多數年輕一
代的婦女,則改採現代改良式的織布機來織布。
愛美是泰雅的天性,特殊的織法,華麗的紋路,構成了五彩繽紛的tayal織布,它不但是
tayal引以為傲的文化與藝術,每一個針織之間,也忠實地呈現了泰雅人的生活內涵與智慧
,每一件作品,每一塊織紋都是一個融合人文習俗,生活環境所蘊育出來的民族織紋文化。

 

i脂 YCEF20021017-02 YCEF20021017-03

隘丁社區 馬賽國小 祖孫在此成校友 百年樹人樂優遊

1909(日明治3)年4月1日,利澤公學校成立馬賽分校,借用隘丁保安廟上課,及至1914(日大正3)年4月1日,正式設立馬賽公學校於現址。終戰後整個新馬地區都是馬賽國小的學區(當時尚未設岳明里),1954(民國43)年設新華分校(育英國小前身)後,調整學區含新成、永榮、存仁、隘丁等四個里。2003(民國92)年起陸續獲教育部永續校園改造計畫補助,針對校園缺失重新思考,以低成本、高效益、求永續的務實作法,榮獲綠色學校掛牌,並為全國綠色學校之示範點。今年落成的小巨蛋體育館(歡顏館),填補多雨地區雨天上課處所之不足,對學區內各社區更提供大型活動空間。

馬賽國小 祖孫在此成校友 百年樹人樂優遊

馬賽國小 祖孫在此成校友 百年樹人樂優遊2 馬賽國小 祖孫在此成校友 百年樹人樂優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