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自現今聚落現址東方的溪名。該溪源自於「南澳山」,往溪北流,在寒溪東北流入羅東溪。「寒溪」位於-羅東溪(蕃社坑溪,或稱古魯溪)右岸,「南澳山」溪北方。隔羅東溪與大元社相望。海拔250公尺的台地。民國元年6月,是taperay社頭目yawi•tayu率眾移居創社。「寒溪」,外地人稱是【寒死人溪】。傳說過去,泰雅族人常常出沒在這裡,遇到外地人在此行走,常遭「馘ㄍㄨㄛˊ首」(註:割下耳朵--早期殺敵獻上敵人左耳,記數為證物。)
樂水社區-碼崙田疇
樂水社區-古步道
樂水社區-三山國王廟
日治伐木時期,因為需要大量工人的因素,造就了許多閩南、客家、外省族群的進入。根據地方耆老口述,原本在日治時期即有小型石頭砌的土地公廟設置於東壘部落,爾後來到國民政府時期,為了因應閩南族群的擴增,而在目前廟址擴大興建,並且與客家的三山國王合併成現今的三山國王廟。由此可看出,當時樂水社區的族群間共存共榮的融合關係。當時閩南、客家族群大都居住在東壘溪旁,碼崙溪旁火車站附近,而外省族群係因擔任鄉公所職務關係,大都居住在碼崙部落內的員工宿舍中,與原住民共同生活。當時樂水社區的居民約近千人,是鄉內最大最繁榮的部落,而今因時空環境的變遷,大多數的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都已搬遷,但是在宗教信仰與宗親關係的牽引下,這些外出的閩南客家族群都會在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來到三山國王廟祭祀聚會,並且回憶往昔在廟前廣場「殺豬公」、「演歌仔戲」的榮景光陰。
樂水社區-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
1906年(民前6年),日本理蕃警察路過梵梵山隘勇路時,就發現了太平山森林資源的豐富,到1914年由中里 正來調查踏勘太平山森林資源,而當時的營林局很快的擬定計劃,於1915年開始建設開發太平山林木方式,終點到達員山大三鬮的營林局宜蘭出張所貯存。爾後由於蘭陽溪水時大時小,很難把握生產量,而且也遇到了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要在現在的27公里處計劃興建攔水壩來引水發電,所以加速了開築鐵道的計劃腳步來運木。在1921年確立了鐵道路線到羅東後,歷經3年的興建,於1924年興建完成通車。當時火車由土場為起點,樂水因腹地廣大,遂成為木材堆置場及轉運站,站內除了設有主要行車鐵道外,另有一條貨物木頭輔助轉運鐵道,同時也興建了大型的蒸氣火車頭加水水塔,可見當時樂水車站在林木鐵道的重要性。火車站附近尚有雜貨鋪、郵局、理髮店、麵館、檢查哨所等設施,以當時的規模而定,樂水車站與三星車站、羅東車站等同為全線鐵道的大站。目前火車站已淹沒在宜51縣道旁,廢棄且無人管理,誠屬可惜。

![clip_image002[4] clip_image002[4]](https://2blog.ilc.edu.tw/wp-content/uploads/sites/2483/9536/9536-74523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