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部落

取名自現今聚落現址東方的溪名。該溪源自於「南澳山」,往溪北流,在寒溪東北流入羅東溪。「寒溪」位於-羅東溪(蕃社坑溪,或稱古魯溪)右岸,「南澳山」溪北方。隔羅東溪與大元社相望。海拔250公尺的台地。民國元年6月,是taperay社頭目yawi•tayu率眾移居創社。「寒溪」,外地人稱是【寒死人溪】。傳說過去,泰雅族人常常出沒在這裡,遇到外地人在此行走,常遭「馘ㄍㄨㄛˊ首」(註:割下耳朵--早期殺敵獻上敵人左耳,記數為證物。)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2[4]

樂水社區-碼崙田疇

樂水社區地處大同鄉境之中心點,而蘭陽溪到此也就開始進入了平原區域,而樂水社區是由蘭陽溪沖刷形成的廣大平原區域。早在日據時期就開始栽種水稻,素有「大同鄉穀倉」之美名,同時因為蘭陽溪水質優良,造就本區域稻米的純淨營養。目前本社區除了栽種無污染純淨水稻外,尚有大面積栽種柑橘、紅肉李、高冷蔬菜、生薑、桂竹、梨、桃等水果蔬菜,社區居民除了少數公職人員外,大都皆為務農。只是社區內並無專業人士或政府輔導機構來輔助改善農業,所以目前的蔬果價值大都不似四季、南山及三星如此具高經濟效益。

5.1.2  YCEF20051225-02

樂水社區-古步道

古步道是連接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與碼崙社區的道路,是以往鄉公所公職人員及碼崙居民的主要道路。由火車站到碼崙部落步行大約須花10~15分鐘。目前步道狀況尚稱良好,係採用本地河床石子級配摻和水泥鋪設的,應有50年以上的歷史,而道路本身在日據時期就早已興建了。碼崙部落的居民為了下田耕種,以及公職人員為了上班而行走的古步道,曾經為他們記錄與承載了許多記憶,雖然現今已有寬大的宜51縣道可替代古步道,但是古步道的整治維修尚有其價值,期許因為古步道的再維修,而能夠與串連記憶喜樂的時間相對應。

5.1.2

樂水社區-三山國王廟

日治伐木時期,因為需要大量工人的因素,造就了許多閩南、客家、外省族群的進入。根據地方耆老口述,原本在日治時期即有小型石頭砌的土地公廟設置於東壘部落,爾後來到國民政府時期,為了因應閩南族群的擴增,而在目前廟址擴大興建,並且與客家的三山國王合併成現今的三山國王廟。由此可看出,當時樂水社區的族群間共存共榮的融合關係。當時閩南、客家族群大都居住在東壘溪旁,碼崙溪旁火車站附近,而外省族群係因擔任鄉公所職務關係,大都居住在碼崙部落內的員工宿舍中,與原住民共同生活。當時樂水社區的居民約近千人,是鄉內最大最繁榮的部落,而今因時空環境的變遷,大多數的閩南、客家、外省族群都已搬遷,但是在宗教信仰與宗親關係的牽引下,這些外出的閩南客家族群都會在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來到三山國王廟祭祀聚會,並且回憶往昔在廟前廣場「殺豬公」、「演歌仔戲」的榮景光陰。

5.1.2

樂水社區-森林鐵道樂水火車站

1906年(民前6年),日本理蕃警察路過梵梵山隘勇路時,就發現了太平山森林資源的豐富,到1914年由中里 正來調查踏勘太平山森林資源,而當時的營林局很快的擬定計劃,於1915年開始建設開發太平山林木方式,終點到達員山大三鬮的營林局宜蘭出張所貯存。爾後由於蘭陽溪水時大時小,很難把握生產量,而且也遇到了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要在現在的27公里處計劃興建攔水壩來引水發電,所以加速了開築鐵道的計劃腳步來運木。在1921年確立了鐵道路線到羅東後,歷經3年的興建,於1924年興建完成通車。當時火車由土場為起點,樂水因腹地廣大,遂成為木材堆置場及轉運站,站內除了設有主要行車鐵道外,另有一條貨物木頭輔助轉運鐵道,同時也興建了大型的蒸氣火車頭加水水塔,可見當時樂水車站在林木鐵道的重要性。火車站附近尚有雜貨鋪、郵局、理髮店、麵館、檢查哨所等設施,以當時的規模而定,樂水車站與三星車站、羅東車站等同為全線鐵道的大站。目前火車站已淹沒在宜51縣道旁,廢棄且無人管理,誠屬可惜。

5.1.2

樂水社區-樂水分校

前身為日據時期之濁水教育所,當時除接受日本教育外,還特別尊視日本的武道軍訓課程,在衛生教育上也特別重視,因而逐漸改變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與習俗,如今接受日本教育的地方耆老,還特別感念往日的嚴謹教育與生活方式,對日方非常的感佩。目前學校已改建成鋼筋水泥樓舍,而學校週邊的樹林,也都是當時日治時期所植栽的,現今學校全體學生約有40人,已不復往日眾多學生嬉戲的榮景,現在已改為大同國小樂水分校,主要是家長為尊重孩童教育,都讓其子女到都會區的學校接受教育,再如此下去,或許有廢校的疑慮,這將是地方上教育資源的損失。

YCEF20051220-01

樂水社區-百年樟樹

樟樹的位置位於學校校區內,其確實年齡為幾何?無人可知,只知道在國小設置時,即見其樹立於此。樟樹在日據時期亦是重要樹種,而這棵樟樹處於校區邊緣的懸崖旁,因其樹根深植並盤固深土中,對於水土保持有其重要地位,此處昔日也是棄置垃圾地方,學生每每早上打掃整理教室後,都得漫步穿越操場來到樟樹旁傾倒垃圾。輕撫著老樹幹也聽它搖動樹枝的碎碎細聲,這是老樹在訴說細聲,也是老樹在訴說著它的心中語。

5.1.2

樂水社區-石壘教堂

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地處於碼崙部落內,是樂水社區的信仰中心之一,已具有50年以上的歷史,據目前教會內長老的口述,本教堂係由本地居民一步一擔,搬取蘭陽溪河床的石頭做為建築建材,堆砌石頭來完成與建,充分發揮了社區居民團結的活力與強力。目前建築物已由木頭木板改為鐵皮建材,這是原住民部落中近期特有的景象,主要是鐵皮建材施工快速,費用也較為節省。所以環顧目前所有原住民部落大都是以鐵皮興建的房屋。碼崙基督長老教會的教眾約有60人,在樂水社區中算是較大的教會,這都是因為此教會的人文歷史情感因素。

5.1.2 YCEF20051218-02

樂水社區-日治警察宿舍

完全由檜木所建構而成的警官宿舍,木質窗櫺及檜木地板,在在說明官舍的豪華。原先的房頂亦是檜木,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吹打已毀損大半,到了近期才改為鐵皮屋頂。目前這棟警察官舍是廢棄不使用,外面的房柱也都已腐朽倒塌,站在保存歷史文物的角度上是屬可惜。於2003年曾向三星分局提出由社區發展協會使用並維修的高度意願,但警局回覆是基於安全考量因素而不同意,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解套方案。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