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肉

在日據時代大約於1920年前後,三星街坊有間不起眼
的日本料理店,在當時,鄉下地方要維持一家日本料理店
著實不容易,會有多少顧客上門光顧呢?在寒冬裡細雨紛
飛的三星小鎮,顧客實在門可羅雀,有的盡是落不完的宜
蘭雨水。
這家日本料理店雖位處偏僻,生意也是普普通通,但
老闆可是領有執照的正式廚師,各種日本料理、雕花、擺
設都是按部就班、中規中矩的來細心調配,對待每位客人
也是用最有禮貌的態度來對待,就像宜蘭傳統剉冰一樣,
那種細細、綿綿的滋味……很讓人窩心的。
有天傍晚,總算有顧客上門了,老闆細心的料理、熱
心的為客人們服務,這時有一位陌生人把頭探入廚房看老
闆如何料理,看了一會兒開口跟老闆說:「豬肉這樣炸不
會好吃的,我來教你一道天婦羅…,肉要這麼切,醬料要
這麼調…」,老闆雖然感到奇怪,但仍然很認真的將這道
菜學了起來。陌生人看老闆已經將這道料理學了起來,開
口便說:「我經過你這家店好幾次了,看的出來你生意不
是頂好,不過你對料理的用心與執著讓我很感動,希望這
道菜對你的生意有所幫助。」說完陌生人就走了,也不知
道他是何姓氏,更不知他來自何處,只知道他是一位日本
人…。
後來老闆將料理的絕學盡數傳承給他的女婿,女婿也
將這家店搬遷至天送埤現址。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結束
日本的殖民統治,當然也換了一種語言,貼在牆壁上的菜
單由日語「天婦羅」,改成以閩南語翻譯成漢語的「爆
肉」。光復初期印刷並不普遍,客人點菜都是用手寫,但
是「爆」字筆畫實在太多,點菜的夥計就以「卜」字代
替。因為不論「爆」或「卜」字,閩南語的發音都類似
的,久而久之「卜」就代替了「爆」字了。到了第三代,
他的外孫將口味改良,也將「一塊一塊切丁的爆肉」變成
「一條一條長形的卜肉」;到第四代,卜肉已經是聞名全

台的宜蘭口味了,這就是三星天送埤社區超過八十年老店
─「味珍香卜肉店」的傳奇故事。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