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紙廠

 

製紙會社

 

1918(民國7)年製糖會社社長鈴木梅四郎,計畫利用蔗渣以蘇打法來製造皮紙,故於製糖工廠旁附設製紙工廠,裝設製紙機械,成為台灣機器造紙的開始,迄今近百年。期間迭經多次改組、增資擴建,生產紙張高達數十種、員工最多千餘人,對本地居民生活與社區環境的影響相當重大。會社的成立,不但改變了傳統務農的生活型態,更增加境內外就業轉業機會,同時因紙廠福利設施完備,間接改變社區生態形貌,如設立幼稚園及子弟學校,開辦員工識字班,提升社區文教水平,另外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也變得方便、多元,生活水平更加提升。

 

 

 

 

中興紙廠廠區劃分為四結廠與二結廠,為方便造紙原料、半成品轉運以及產品運送,當時特別建造輕便車道,由人力推動輕便台車,載送紙漿、煤炭及紙張成品,往來二廠區以節省搬運人力。車台構造類似煤礦區以人力推動的載煤台車,每當員工下班後,村裏頑童常常偷偷的推出輕便台車遊玩,歡笑之聲傳遍整個車道,在社區居民記憶中,留下最甜美的回憶。

clip_image001

 

 

中興紙廠大煙囪

 

『火車行道二結埔、二枝煙筒平大箍』,這一句順口溜,說明了以前只要由北部搭乘火車,一過蘭陽溪,映入眼簾的就是二只大煙囪,提醒遊子二結地區已經到了,再來就到羅東車站,而那些由外地來宜蘭太平山從事伐木工作的人,也該準備下車。然而對二結、四結地區的住民來說,這二只大煙囪的聳立意義,不只是醒目的地標,更因為有這二只大煙囪,帶來生活上重大改變,豐富了本地的人文與生活記憶。

clip_image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