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芳

【貧農出身力爭上游】

楊士芳,字蘭如,號芸堂(1826~1903,道光29年卒),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其祖先輾轉遷徒,祖父楊雀始遷居噶瑪蘭廳東勢清水溝柯林。家境貧寒,以農耕為業。少時楊士芳隨父兄下田,親見開蘭舉人黃纘緒的光采,於是便有了見賢思齊的志向,但因家務農事繁忙,沒法讀書,直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就學。1844(道光24)年,楊家遭泰雅人襲擊,房屋全毀,損失慘重,母死父傷,全家遷往宜蘭擺釐(宜蘭市進士裡),生活更為艱困,士芳只好輟學,仍舊下田耕作,但因雙腳關節疼痛,行動不便,其兄長全力支持他復學上課,從此,發憤苦讀,進步神速。

 

●蘭陽地區的唯一進士
      楊士芳遺像。

●楊士芳中進士後,修建房舍,用以代表身份地位之「進士第」木匾。

【春風化雨獎掖後進】
1862 (同治元),楊士芳鄉試中舉;1868(同治7)年,進京參加殿試,成為噶瑪蘭廳唯一的進士。隨後,朝廷住命為浙江紹興知縣。第二年,其父病逝,士芳依照傳統禮制,丁憂守喪,未再赴任,轉而擔住仰山書院院長,培育人才,獎掖後進。
楊士芳深感德化之本在教育,乃與鄉賢李望洋等多人積極倡建孔子廟,對宜蘭讀書風氣的提倡,功不可沒。

 

●黃纘緒泥塑像。

●位於宜蘭市城煌街的碧霞宮,是全台規模最大的供奉岳飛之廟宇。圖中為廟前之牌樓。

【艱忍卓絕民族魂】
        1874(同治13)年,楊士芳以至大至剛之浩然正氣,上書請為「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立祠祭祀,終於得到欽差大臣沈葆楨的轉奏,奉准在今臺南市興建延平郡王祠。1895(光緒21)年,日本據台,蘭地紛亂,士芳乃組救民局,維持社會治安。當時,各地進士不願做日本的順民,先後渡海內赴大陸,只有楊士芳仍能堅守讀書人愛鄉風格,不願離開。他目睹山河變色,人心惶急,便以「碧血丹心望曉霞」之詩句,取碧霞宮為名,建廟供祀岳武穆王,期望河山有重見天日之時,他成為鄉人的精神領袖。後來出任宜蘭廳參事,處處不忘民族精神之發揚,以宗教信仰的無形力量取代武力抗爭,埋下永不屈服的種籽。

     楊士芳雖身曆日人統治,但他一生表現了讀書人的氣質,他的刻苦勤學與膽識英氣,深為後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