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_一.8.「土壤是活的」的教學計畫:緣起

緣起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倫理」是延續中華文化的命脈之ㄧ,因為倫理與昭穆受到謹守分寸的依循,各朝各代得以綿延後傳。大自然亦復如此,在尊重土地倫理的使命下,各物種方得在大地上豐富且活潑的自然生長。但進入工業化後,隨著生產(經濟面)被過度重視,而忽略了生活(人文面)及生態(環境面),尤其,當化學藥劑普遍使用於經濟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後,自然界地表的食物鏈不自主的造成缺陷或斷裂,化學肥料過量使用下,致使土地落承受極大的負擔,落葉劑、除草劑更造成土壤生物相的滅絕。工業化、科技化製程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加之70億人口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刻正對自然之母—土地,造成嚴重傷害。隨之而來的,正是大自然的反撲,而這股反撲的力道,卻是造成傷害的元兇-人類,所無力承受的。

環境教育是大勢所趨,各類型的環教場址應勢而生,對基礎教育而言,將學生拉到校外接收環境的洗禮,這是最自然的方式,但就基礎教育制度內諸如︰課程飽和、安全考量、運輸成本、實施人數、環教場址與設施等,再在都讓校方費思量,甚至影響校外教學的品質。環境教育基礎入門,應從認識土地開始,土壤的主成分雖是無機物的灰份,但健康的土壤應具備正常的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隨著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爾後各學程課程將更活潑與多元,環境教育結合自然領域課程,在校內即可透過觀察紀錄,從小培養土地是活的的觀念,進而尊重土地倫理。

計畫執行單位

補助單位:

技術輔導單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執行單位:宜蘭縣立文化國中

計畫期程

中華民國102年9月1日至102年12月31日

計畫目標

一.於文化國中建置「土壤是活的」的教學區

文化國中操場跑道外至北側圍牆,原為陳年垃圾坑,經99年在地食材計畫,將垃圾坑內雜物清除後,結合附近閒置空地擴建為食農教育體驗教學區。蒙環保局補助,建置簡易落葉堆肥槽二座,未雨籌謀於12年國教之需求,本區域將建置成環境教育之教學區,含︰

1.食農教育操作區

2.廚餘、落葉堆肥系統教學區

3.「土壤是活的」的教學區

環境教育教學區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1clip_image001[4]clip_image001[6]

clip_image002[8]

環境教育教學區內各教學單元教學區配置圖

二.環境教育師資儲訓

現行基礎教育制度內的各領域課程,以教科書的各單元課程教學及紙筆測驗

為主,12年國教的實施將逐步改變現行方式,或許以心得報告甚至小論文,

將是爾後之趨勢,因此,對環境教育、生態教育於觀察、紀錄、敘述將成重

點,本計劃將融入課程並預先儲訓環境教育領域師資。

102_一.6.宜蘭縣立文化國民中學『捐電池愛地球』活動辦法

宜蘭縣立文化國民中學『捐電池愛地球』活動辦法

一、依據:宜蘭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推行廢電池回收計畫辦理。

二、目的:為響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乾電池回收工作,並灌輸學生回收廢乾電池之觀念,期望藉由宣導、競賽與獎勵方式,將此觀念深植於學生心中,同時落實廢乾電池回收工作,達到資源回收目的,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特訂定本辦法。

三、辦理單位:學務處衛生組。

四、辦理時間:自101年9月1日開始至102年6月止。

五、實施對象:鼓勵全校教職員工及學生響應廢電池回收活動。

六、競賽實施辦法:

(一)回收流程

1、學生將平日收集之廢乾電池交給各班衛生股長,並登記姓名與數量。

2、各班衛生股長於每月第一個週二中午12:30~12:45 ,將收集之廢乾電池交給資源回收室的環保小義工換發獎勵條,每3顆廢電池換1張獎勵條。

3、登記後直接發放獎勵條,請衛生股長回班後轉交給回收電池之同學。

(二)教職員換取摸彩券

1、學校教師可以直接將收集之廢乾電池於上班時間交給衛生組換發環保摸彩券。

2、以每3 顆廢乾電池換1 張摸彩券方式

3、填妥摸彩券後直接投入學務處環保摸彩箱內,期末會議上公開摸彩。

(三)電池回收項目:1、2、3、4號電池、鹼性電池、鋰鎳電池、手機電池(不包含蓄電池)。

七、獎勵方式:

(一)每月公布回收量(以重量計算)全校前六名之班級將予以獎勵,(得依一定之重量酌予增減名次)發予獎狀乙祇及獎金。

(二)按每次賣出之回收所得分配給得獎班級(若該月全校之總重未達20公斤則不發獎金,合併到下一個月累計發放)。

(三)若班級回收量超過10公斤,再加發200元獎金。

八、經費:由本校資源回收金項下支應。

九、學校回收之廢電池由專業回收商永莊回收公司負責回收。

十、本計劃呈校長核可後實施,修正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