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_二.2._宜蘭縣101年度全民環境教育行動方案–文化國中以在地食材融入環境教育行動計畫成果報告_傳統農業米食加工文化

傳統農業米食加工文化

麻糬

本地麻糬的製作方法,係以瀝乾的糯米漿經揉撚後已蒸煮或再攪拌俗稱「翶」,有別於客家或原住民等用「搗」,但因製作過程須使用大爐灶,此等器具無法搬到學校實施教學,故以改良式為之。社團課程中,由蘇澳地區農會提供小型槌搗器皿,糯米經蒸熟後,取PE製塑膠袋(1斤袋)舀入一小匙花生油,放入適量(約一碗)糯米飯,袋口稍封並擠壓出空氣,置於樁臼內以槌棒擊之,至呈糊狀即可。取花生粉置於紙盒內,在糯米糊的塑膠袋剪開一小洞,小心擠壓成粒狀,混拌花生粉就是可口的自製麻糬。

clip_image002[3]

clip_image004[3]

clip_image006[3]

原料入袋 用力搥搗 麼花生粉

米苔目DIY

目即是其中一種。商品化的食材中,米苔目頗受歡迎,冷熱皆宜、葷素不拘,故選擇米苔目為同學體驗的項目,尤其夏季割稻體驗時,食用米苔目為點心後,同學即已請求體驗。

clip_image008[3]clip_image010[3]clip_image012[3]

師生一起來 學生自己來 挨米

經與新城社區婆婆媽媽協商,以蘇澳地區農會家政班新城班為主,借用新城社區慶安廟廚房與拜亭為教學場所。體驗活動計分2梯次、每次二個班,共計4個班實施,由計畫內提供交通、保險、體驗等經費,並獲得家長同意書後實施。先赴港邊社區體驗石磨米俗稱(挨米)後,新城社區7位婆婆媽媽(共計約500歲),先將半成品預作等候,師生到達後即可進入成品製作。師生到達後,先說明流程、器具、安全注意事項,洗過手後輪流體驗以手工製作。快速爐讓大鼎內鍋水煮滾,篩板距離滾水面約2公分,米糊放進篩板上後,DIY者以手掌向前、向下擠壓俗稱(獺),呈短條狀流出並迅速被煮熟(浮在水面),就是米苔目,經冷水冰鎮以增加口感(Q度)。

101._二.2._宜蘭縣101年度全民環境教育行動方案–文化國中以在地食材融入環境教育行動計畫成果報告_農村文化

農村文化篇

保安廟信仰文化繞境體驗

農業社會時代,農家對信仰的虔誠與廟宇活動,是傾全家族配合的。社區廟宇主祀神的壽誕與遶境,被視為澤被居家的保護,故參與遶境行列的漢樂隊、鑾轎隊、陣頭隊都是一種使命,青少年與幼兒的工作則是「隨香」,隨香就是手持清香,沿途挨家挨戶與住戶換香。

為了讓學員生體驗繞境活動,特商請隘丁社區保安廟管理委員會協助,並打破女性與小孩不得接觸鑾轎的傳統,管理委員會基於協助基礎鄉土教育,除對信徒說明原委外,並安排媽祖金身恭坐鑾轎,供本營隊學員生抬轎繞境,全程4小時的遶境活動,共約100人參與的營隊,沒有一人脫隊或叫苦,這是一個歡樂且收穫滿滿的體驗活動。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行前接受鎮長祝福 香按桌與財帛 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