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困難、需求:
目前困境 未來改善 需求提出 | (一)社區居民: 假日過後,校園內外如籃球場與廊道等常會留著寶特瓶、飲料杯、菸蒂與垃圾等,如遇到中秋烤肉等假期後,晨間打掃時間同學需更花心力與體力來處理。 (二)學生: 1.垃圾減量:本校學生早餐大多外食,常使用塑膠袋、紙餐盒與塑膠杯等,且僅使用一次便丟棄(一次性用品),無形中造成浪費、垃圾增量與環境污染。若學生能在家中用早餐,結合健康促進議題,針對家長、社區民眾宣導「早餐吃完再出門」的觀念,也趁吃早餐的時刻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養成塑膠袋重複使用、使用購物袋或是使用環保餐具等,亦可與社區商家討論自備環保袋、碗筷杯者、則給予優惠的價格方案,以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 2.資源回收:學生在資源回收分類項目可再加強,如鐵罐與鋁罐是可分辨出。隨收做環保仍有加強空間,如飲料杯回收時,需拔掉塑膠管及塑膠薄膜、寶特瓶須排空並壓扁等,減少回收塑膠袋的使用,以利儲存與運輸等。 (三)導師: 在整潔工作上有三個時段,大部分導師會指導該班所分配的掃區,故在環境整潔工作執行成效頗為良好,但因時段都非常短,無法作深入性的打掃,如晨間打掃只有十分鐘,僅能重點的將垃圾分類等,結合導師的力量,共同維持校園整潔是必要的。 (四)公所清潔隊: 學校須配合公所清潔隊資源回收時間及回收車的空間,如日光燈管的回收,公所回收車的空間有限,工友阿伯在晚間將本校資源回收類推至回收車回收時,卻常被清潔隊員退回(如回收車到本校時已裝滿),或回收車高度太高,致工友阿伯不易拿上去。導致工友阿伯不願處理資源回收類。 (五)回收商: 回收商不願處理日光燈管、乾淨塑膠袋等,而食品紙餐盒等回收都不算錢,或如玻璃1公斤僅0.1元,回收紙張紙板1公斤僅1元,比其他外縣市價格低廉。致學校須有很大儲存資源回收空間與管理,但回收金額卻少的可憐,不符管理經濟效益,做資源回收成為負擔。 (六)周邊環境: 本校地區臨龍德工業區、利澤工業區,空氣品質較差且常有異味,粉塵多且易黏附在玻璃窗戶上。本校地區周邊且多有食品加工、魚罐頭加工與工業廢氣等。在人人稱羨好山好水的宜蘭中,這空氣品質是小小的缺憾。 | ||||
填表人 | 總務主任 | 輔導主任 | 學務主任 | 教務主任 | 校長 |
郭煌仁 | 游世民 | 陳業漪 | 沈志杰 | 林靖斌 | 林琦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