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_二.5.「土壤是活的」的教學計畫

「土壤是活的」的教學計畫

土壤是活的核定公文土壤是活的意見審核

緣起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倫理」是延續中華文化的命脈之ㄧ,因為倫理與昭穆受到謹守分寸的依循,各朝各代得以綿延後傳。大自然亦復如此,在尊重土地倫理的使命下,各物種方得在大地上豐富且活潑的自然生長。但進入工業化後,隨著生產(經濟面)被過度重視,而忽略了生活(人文面)及生態(環境面),尤其,當化學藥劑普遍使用於經濟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後,自然界地表的食物鏈不自主的造成缺陷或斷裂,化學肥料過量使用下,致使土地落承受極大的負擔,落葉劑、除草劑更造成土壤生物相的滅絕。工業化、科技化製程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加之70億人口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刻正對自然之母土地,造成嚴重傷害。隨之而來的,正是大自然的反撲,而這股反撲的力道,卻是造成傷害的元兇人類,所無力承受的。

    環境教育是大勢所趨,各類型的環教場址應勢而生,對基礎教育而言,將學生拉到校外接收環境的洗禮,這是最自然的方式,但就基礎教育制度內諸如︰課程飽和、安全考量、運輸成本、實施人數、環教場址與設施等,再在都讓校方費思量,甚至影響校外教學的品質。環境教育基礎入門,應從認識土地開始,土壤的主成分雖是無機物的灰份,但健康的土壤應具備正常的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隨著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爾後各學程課程將更活潑與多元,環境教育結合自然領域課程,在校內即可透過觀察紀錄,從小培養土地是活的的觀念,進而尊重土地倫理。

 

計畫執行單位

補助單位:

技術輔導單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執行單位:宜蘭縣立文化國中

 

計畫期程

中華民國10291日至1021231

 

計畫目標

一.於文化國中建置「土壤是活的」的教學區

文化國中操場跑道外至北側圍牆,原為陳年垃圾坑,經99年在地食材計畫,將垃圾坑內雜物清除後,結合附近閒置空地擴建為食農教育體驗教學區。蒙環保局補助,建置簡易落葉堆肥槽二座,未雨籌謀於12年國教之需求,本區域將建置成環境教育之教學區,含︰

1.食農教育操作區

2.廚餘、落葉堆肥系統教學區

3.「土壤是活的」的教學區

環境教育教學區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5clip_image007

              環境教育教學區內各教學單元教學區配置圖

.環境教育師資儲訓

   現行基礎教育制度內的各領域課程,以教科書的各單元課程教學及紙筆測驗為主,12年國教的實施將逐步改變現行方式,或許以心得報告甚至小論文,將是爾後之趨勢,因此,對環境教育、生態教育於觀察、紀錄、敘述將成重點,本計劃將融入課程並預先儲訓環境教育領域師資。

 

計畫內容

.「土壤是活的」的環境教育教學區基地設置

   於基地內設置10處獨立的觀察點,每一觀察點設置為長、寬各一公尺、高50公分,三面砌磚、第四面以水泥板為之,採活動式可供學生觀察表土生物相變化及。底層不做任何處理(接觸現有地表),可供為地表微生物自然生長及利於排水。如附圖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8

 

                                1                          6       6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8

 

                                2                                  7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8

 

                                3                                  8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8

 

                                4                                  9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8

 

                                5                                  10

表層以不同資材覆蓋

操作的觀察點設置簡圖

 

   clip_image010

 

.表層以不同方式處理

   觀察點的露天上層處理別︰

  1. 覆蓋落葉(學校產出)

  2. 覆蓋雜草(學校產出)

  3. 覆蓋堆肥(學校產出)

  4. 表層淨空(保持地表不能有任何植物,但不可使用除草劑)

  5. 對照組(任草本雜草叢生,不可留灌、喬木)

  6. 覆蓋落葉,並種植多年生草花

  7. 覆蓋雜草,並種植多年生草花

  8. 覆蓋堆肥,並種植多年生草花

  9. 表層淨空並,種植多年生草花

  10. 堆肥混入介質土壤中,並種植多年生草花

二.逐年以不同性狀介質土壤為觀察紀錄

如︰深層土壤(厭氧的地下室土壤)、砏土(砂石場清洗後的底泥)、紅壤土、清紗、爐渣、礫石土、水田表土、旱地表土等。1.以三年為觀察時間,經歷春夏秋冬、降雨、酷暑等自然氣候洗禮。2. 觀察實驗期程結束時,原介質土壤全數取出,再覆新的介質土壤。

三.介質土壤檢驗

  1. 新購進之介質土壤採樣後,送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土壤檢驗室檢驗。

  2. 操作一年後再送檢一次。

對照操作前後介質土壤性狀之差異度。檢驗內容以花蓮區農改場檢驗項目為主,如︰磷、鉀、鎂、鈣、鐵、錳、銅、鋅、電導度(ms/cm)、有機質% (OM)、酸鹼值(PH)等。

四.成立學習與管理團隊

   邀請七年級學生(20)擔任固定管理者,負責定時文字紀錄、影像紀錄、除草、實驗材料添加、夏季水份管理(尤其是暑假)及數據整合工作,並要求完成報告,請學校對管理學生敘獎。管理工作需組織分工,並建立標準作業程(SOP),文字紀錄可預先製作表單,及建立分享機制。

五.融入領域課程教學

課程間由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各觀察點,說明實驗目的,觀察並介紹表土生物相的自然產生,離開前須回復表層原性狀,並要求學生共同維護,以達紀錄的精準。

六.實驗紀錄

實驗中及各學期結束前(共四次),邀請昆蟲專家做生物相調查。紀錄發現之物種,以高解析度、高畫質相機拍特寫,以為基礎資料之建檔。

.「土壤是活的」研習管理營隊課程內容及影像紀錄

      

室內/室外

節數

認識土壤

室內

1

土壤與肥料

室內

1

有機廢棄物露天自然堆積(露地堆肥製作)與蟲相誘發

室內

1

土壤昆蟲認識

室內

1

戶外落葉層昆蟲相之觀察

室外

2

有機質肥料(固、液態)的製作說明

室內

2

有機質肥料製作實地操作

室外

4

實驗基地的建置

室外

8

觀察與記錄

室外

4

成果分享與討論

室內

4

 

經費概算

申請補助壹拾肆萬柒仟陸佰元整

<td style="border-bottom: windowtext 1pt solid;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5.4pt; width: 35.65pt; padding-right: 5.4pt; border-top: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top: 0cm; mso-border-alt: solid windowtext .5pt; mso-border-left-alt

 

單位

數量

單價

總價

     

工程費

1

70,000

69,400

整地、10座觀察點、通道鋪面

講師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