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_二.2._宜蘭縣101年度全民環境教育行動方案–文化國中以在地食材融入環境教育行動計畫成果報告_生態保育與結論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劣化棲地操作

生態種植

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執行宜蘭縣政府劣化棲地操作,在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採取生態栽培法,種植筊白筍與水稻,不採收將作物的根、莖、葉、果等混入土中,經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引發藻類、底棲生物(並調查),再以PPGIS法,調查操作基地內,冬候鳥糞部的種類與數量,檢視此等操作對冬候鳥的影響。

營隊學生參與種植筊白筍與插秧活動,並接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指導採樣、檢體篩檢方法。種植活動當天約有300人參與,經由活動行前說明,種植目的、方法、注意及安全事項,尤其本活動可能引發打泥水仗(往年經驗),故聲明三個原則:男生不能丟女生、大隻的不能丟小隻的、被丟到不能哭。師生、親子、祖孫間,脫去鞋襪一起踩進泥土,共沐自然環境並執行生態保育,享受一堂不一樣的自然課。生態保育不應是發生在課堂內的高深學問,生態保育不應是論文式的理論書寫,生活化的、遊戲化的、寓教於樂的,讓他很自然的發生在生活間,戰場過後,插秧機已準備好收拾殘局,完成必要的插秧工作。

活動沒有公告、沒有邀請函、沒有政治粉妝,口耳相傳來了300人,師生、親子、祖孫、同學間,讓營隊學員生倍增光榮,反映寫在臉上,相約明年再來。

clip_image002[3]

clip_image004[3]

clip_image006[3]

行前說明 親子魚貫進入 種植筊白筍

底棲生物調查

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帶領下,對種植基地內土壤進行採樣,了解並記錄氧化層與氧化還原層狀況。對氧化層土壤進行採樣,經沖洗掉灰份後,殘留的有機物(植物的根與底棲動物)泡在濃度百分之78的酒精中,再以目測方式篩檢出蟲體,蟲體再後送中研院,由專業研究員在高倍放大鏡中判別。這是動物學系的學問,國中生能有機會在國中學程開始接觸、學習、操作,這是難得的機會。

clip_image008[3]

clip_image010[3]

clip_image012[3]

參與的同學 專心的女生 專心的男生

結論

環教教育從生活中去體會,從實踐中去感受,因過程參與的感受才能引發感動,活動本身就是一座平台,資源是需整合的,教育從事者未必了解農業栽培,更未必真正執行討海人的工作,教材內容若能結合實務操作,並以生活化的鋪陳,而符合教學相長的特色。尤其社區民眾都是生活上的專家,但對教育模式全然陌生,是故,社區與教育的結合,更能產生通識課程的火花。本計劃從構思到執行,都以連結社區為架構,社區資源也都毫不保留支援基礎教育,新城社區加總500歲的婆婆媽媽,喜樂的、期盼的將自己的智慧,傳給任何一家的兒孫們,找到相互之間的支撐點與切入點,溝通不困難,經驗的法則是需重覆修正,才能運作出產、學間的平衡與合作。感謝本計畫各活動的協助單位與個人,感謝上天保佑各戶外活都氣候溫和及大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