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栽培篇
水稻
主食之稻米種植,利用種子繁殖成種苗謂之秧苗,再將秧苗定植於水田中稱為插秧,經水分管理、雜草防治、肥培管理、病蟲害管理等作業程序,從定植後約120天左右即可採收。宜蘭因氣候因素,早春溫度低又多雨,相較其他地區,水稻生長期也比較長。水稻栽培過程在蘇澳地區農會及存仁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下,我們以農業時代及機械化作業的方式舖陳,讓與會學員同時體驗並操作,除體驗人力操作的辛勞,並比較機械化作業的速度。
說明作業要領 師生一起來
貳.插秧(生產篇)
一期作採經濟栽培模式,在隘丁社區操作田實施,以秧苗盆為種苗,先由社區耆老示範傳統人力插秧法,每人5列倒退行,再讓學員下田體驗操作
耆老示範 爸爸指導 學習插秧
二期作於存仁社區舉行,在秧苗床(秧醮)實生秧苗,以剷秧器俗稱秧鍬,在地表約1公分,將表土(含根)及秧苗一起剷下,再環狀魚鱗疊方式排疊入容器內。水田先排水再以木輪刻畫經緯線格,取秧苗5~6根插在交叉點即可。耆老仍採5列倒退行,初學者則以3列向前行的方式體驗
參.挲草(人工除草)(生態篇)
農業時代並無任何商品化雜草防治製劑,一切得由人力為之。傳統上從水稻插秧後的初期生長期,農家會實施二次挲草(人工除草)作業,除草後即刻進入曬田,以調整植物生理促進生產。挲草(人工除草)時採跪姿,大人每人5列(小朋友3列),雙腳跪在中央列,左右手各負責2列環植株的雜草拔除,並須擾動表土以防止雜草幼苗再生成。「跪下」的口令是被抗拒與懷疑的,尤其是對小朋友。經解釋跪天:祈求豐收。跪地:感謝大自然提供土地以利種植。跪在中央列:水稻是我們種植的作物,必須臣服於我們,讓它們從我們的跨下經過。顯然這種解釋是能被大家接受的,但小小農夫仍認為這是殘酷的口令,但一經鼓起勇氣跪下後,卻對玩泥搭感到高興不已。
耆老向老師說明 被耆老呵樂的架式 認真學習操作
肆.生態觀察(生態篇)
為追求高產量的代價是投入高肥份,植物在吸收高肥份後,促進了生長速度,相對也導致病害與蟲害的增加,隨之的因應策略就是高頻率的化學性農藥使用,於是水田上的物種就只剩水稻一種。如上操作旨在追求增產與創造經濟,站在環境教育的角度,這是非常諷刺的。本課程尋求有機農田實施調查活動,並委請耆老編製農業時代的稻田捕蟲器俗稱「蟲桸仔」,讓同學及家長學習操作。晚春初夏水稻進入生長期,此時正值昆蟲繁殖期,草食性幼蟲大量啃食水稻葉片,肉食性昆蟲食物源不斷,而
北返的家燕(台灣是家燕的繁殖地),早已飛舞在水田間。
「蟲桸仔」示範 大家一起來找蟲 日本稻蝗
伍.歡喜慶豐收
七月23日炙熱又逢暑假,招集學員生是一大難題,所幸電子信箱保持暢通,意外的呼朋引伴,又逢社區居民協助,超過100人共襄盛舉,遠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Samuel,母親是蘇澳鎮人,趁暑假陪母親返台省親亦恭逢盛會,體驗第一次的割稻經驗。活動選擇在午後3時太陽將西下時舉辦,由社區居民秉承傳統文化,率同學們祭拜天地,再由耆老示範手工割稻的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項,隨後由同學們在耆老指導下,也在耆老搖頭微笑中,半鋸半扯間完成第一次的經驗,水田如鬧市,笑聲、叫聲,聲聲寫入童顏的記憶。蘇澳地區農會協助,邀集社區居民、資深農民參與,並向珍珠社區商借人力脫榖機,供學員生學習操作,體驗一場傳統農業文化洗禮。第一次下田割稻,並不保證偶後將從事農業經營,多數學生喊的是「累」,卻道出「欲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初感受。享受點心在水田邊,汗水後品嘗米食加工的米苔目及肉粽,站著吃又遠離鬧市、夜市的喧囂。
總之,割稻、脫榖、點心,連著驚訝認識食材的獲得,同學建議多辦理體驗與操作的課程,創造多元學習的價值。
敬天、謝地 手工割稻示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