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下藝文領域教師專業成長 第四場

時間:106616

地點:輔導室

內容:期末會議

召集人:張繼琳

1.      下年度召集人由林姿吟老師擔任

2.      今年11月為60週年校慶,屆時配合學校全力支援。

3.      畢業典禮佈置,因大部分已改由看板帆布輸出,需要我們支援相對減少,綜合領域淑玲老師向來與我們並肩作戰,現在她仍主動默默投入佈置的加工,發揮校友熱愛母校精神,令人感佩,我們也可趁此培養學生有志於投入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

4.      遠距教室成立迄今,學校希望其他領域也能操作使用,而非僅是國文科國基老師使用,希望各領域安排時間了解一下,國基老師會協助指導。

5.      美的省思:

有陣子常去宜蘭鐵路高架橋下的舊鐵道散步運動,想到一路景觀呈現的十分具有「宜蘭味」,其中較明顯的不外乎是碎瓷片的拼圖,似乎呼應了冬山河和羅東運動公園,以及我們宜蘭公立學校包括我們壯圍國中的視覺元素,景觀工程也摻入這項「宜蘭味的醬料」。有一度在外縣市看到碎瓷片拼圖,甚至讓我覺得它是「抄襲」宜蘭的風格。這些碎瓷片拼圖大抵都是學童拼貼的,遂集合了童趣的線條或構圖,令人心生愉悅。大家知道,宜蘭縣是個窮縣,能利用碎瓷這些亮麗色彩構成「再生圖案」妝點,其實也算「廢物利用」,產生視覺美感。雖比不上鑲嵌的馬賽克,但也十分接近了。當然,硬要說是馬賽克也是可以。

   我在想,風格的誕生的過程,包括洗石子似乎也伴隨著宜蘭景觀的工程。我們壯圍國中的         碎瓷片拼圖在校內也在校外的步道,如果結合課程發展其實也可考慮。我最無法忍受的是油 漆彩繪,乍看亮麗,隔一年去看將是斑駁退色面目全非。

我對綠美化有看法。綠化不等於美化。但我們常以為綠化就能美化,其實是錯的。有次我和教務處旺朝主任交談,觸及這一塊,覺得美感教育真是有待加強。就比方學校有綠美化班級競賽,為了比賽全朝向以數量取勝的心態,盆栽擺在教室走廊,不夠還從家裡往學校搬,花種樹種盆栽大小高低不同,兩邊往中間壓縮,走廊空間變小不說,不稍加整理倒像走入雜草堆。台灣一個現象是,常將盆栽當做三角錐之類的東西當作佔位搶地盤用的。

我們跟日本相比,不比工業高科技,比生活美學,說言重一些,簡直落後像未開發國家。人家將盆栽當個美人擺,不多不雜,一兩個就呈現視覺焦點,而且植物修剪的十分有教養似的,就連雜草都好看,好像長對地方。

 

以上有感而發,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