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開發臺灣的先鋒─顏思齊與鄭芝龍

        明朝的海洋政策是以「寸板不得下海」的高壓海禁政策,這種不合時宜的政策使沿海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逼上梁山。於是在明朝政府所不能控制的海上,產生了漢人海上領袖顏思齊鄭芝龍顏思齊的商船船隊共有八十艘,在鄭芝龍管理指揮之下者,則有卅六艘,而且部分裝設了新式的英國大砲。

        明朝海上軍力不如紅毛人,於是招安鄭芝龍並授以官職,再命其牽制艦。鄭芝龍認為驅、招安是揚名立萬的機會。而且與紅毛人開戰是遲早的事,若接受招安,則可避免在之間兩面受敵。另外,在1623年底,方在澎湖搶奪了懸有鄭芝龍令旗的二艘商船。事隔半月,又有二船被搶。更促使鄭芝龍荷蘭開戰。

        鄭芝龍看到所有艦齊集,即進行攻堅行動,雖然不能一舉將荷蘭軍驅逐出澎湖,但重要的是一種牽制行動。荷蘭軍雖不敵,但仍堅守城塞不肯撤退。朝為了提早結束戰局,擬定講和條件,表示不干涉軍佔領台灣,並默許荷蘭商船到中國從事通商貿易。於是,荷蘭於1624年8月26日(天啟4年7月13日)轉移至「大員」(台灣島),從安平登陸,開始在台灣的統治。

        顏思齊見到二八兄弟會在對荷蘭人的戰役中,武力並不輸給紅毛番,所以使顏思齊更壯大自己的想法,思慮如何在日本起事,日本 德川幕府推翻但因機密洩漏而戰敗,於是,顏思齊帶領船隊在笨港(北港)登陸。時為1624年(天啟4年)8月23日。既佔據北港,就分設十寨自保以防原住民的攻擊,同時也安撫原住民,另一方面出海維護海上霸權。鄭芝龍提供「三金一牛」的方法吸引中國農民來開發。「三金一牛」就是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讓福建數萬饑民遷徙至笨港墾荒,甚至吸引大批專業匠師如打鐵師、裁縫師、鑿井師、建厝師及醫師等前來。成為人開臺先鋒

情節摘要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