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學好去處─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區

牛埔村位於台南縣龍崎鄉境內,主要溪流埤仔溝溪為二仁溪上游支流之一,集水區面積約330公頃,流長約4.5公里。集水區範圍內多屬黃砂土及青灰岩地質,抗蝕能力低,在經年累月的地表沖蝕及溪流侵蝕作用下,常寸草不生形成光禿禿的泥岩惡地,交錯排列於高低起伏的丘陵與溪谷,造就了景觀獨特的月世界風貌,讓人不得不讚嘆造物者鬼斧神工。

圖片說明:在山坡上建立三區,並在下方建置透明的觀察箱,以利學生觀察不同階段的植物的發展歷程!

請點入內文觀看呦!有詳細的介紹。

深耕輔導員俞雅珊敬上

[@more@]

一、前言:

94.5.6至台南牛埔,在生活輔導員「吳思穎」老師熱情且有活力的解說,讓雅珊對生態的培育,有了新的觀點!

「牛埔」這塊土地曾是無法種植的泥岩惡地,晴天時土地硬如鋼岩;下雨天又軟如泥,和月世界的土質一樣惡劣。在這個鄉鎮的父母,對孩子個個耳提面命,告訴他們一定要用功讀書,因為在這,種田根本無法存活,龍崎鄉也因此出了十二位校長,尚有「校長村」之稱。

照片寫真http://blog.ilc.edu.tw/blog/blog/9/post/867/2021

建立家庭共同回憶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圖/文:海闊天空教育網站

請點入內文觀看呦!有詳細的介紹。

深耕輔導員俞雅珊敬上

[@more@]建立家庭共同的回憶:http://blog.ilc.edu.tw/blog/blog/9/post/556/6813

綜合活動Q&A

92年開始的深耕計畫,希望落實課程與教學深耕種子團隊之專業素養, 深入學校服務,帶動學校課程規劃、發展、實施與評鑑,進而提升教學效能。第一位深耕輔導員陳彥穆老師走訪全縣國中,與現場老師交流的過程裡,整理出來「綜合活動Q&A」提供各位老師們在教學現場參考!

請點入內文觀看呦!有詳細的介紹及資料下載。

深耕輔導員俞雅珊敬上

[@more@]

資料下載:Sound

宜蘭縣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深耕計畫到校服務─問題與解答

~九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編寫者:陳彥穆

壹、課程規劃方面

1.各版本的教材感覺並非十全十美,因此教師對於課程安排上須再加以改編以符合實際教學之需要,對現場教學的教師而言亦是一項額外的壓力,對此輔導團可有解決之方案?

答:教師是面對學生的第一線,對學生的情形一定是最瞭解的,因此,輔導團認為要不要改編綜合活動課程,是需要尊重教師專業所做的判斷。

在選用出版社的教科書時,教師也是根據審核其教學規劃是否確實合用,再加以選擇,因此獲選的版本一定是教師根據其專業所做的判斷,認定其符合教師教學上需求所做的決定,因此在課程編排上一定較符合實際需要,真正需要改編的教案應屬少數。

另教師將需加以改編成符合學生需要的教材,逐漸蒐集,長久下來即可彙集成一套真正符合學校學生需求之教材,如此彙編而成的自編教材不論對教師教學上或是學生學習上定有極大之幫助,但最好仍能註明原設計者姓名或教材來源,以示尊重。

除此之外,因為綜合活動課程可以統整其他領域之教學內容,以活動方式呈現教學,但出版社的教科書可能很難統整其他版本的教科書,因此教師也可以視需要保留出版社教科書中的某幾個單元,其餘時間則以自編之教材進行教學。

自編課程的優點是讓教師能依其專業,設計出最適合學生需要的課程內容,也能落實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希望能讓學童透過具實踐、體驗、省思精神的活動,驗證與應用其在各領域中所學習之知識,進而建構內化意義。

2.各版本的教材在編排上,課程內容似乎十分的少、甚至不足,感覺上不足以因應上課所需?另外,學校常會有一些學校行事或是突如其來的活動需要教師配合,以致於課程上不完該如何解決?

答:根據課程綱要的說明由於一個人對所知的萬事萬物要產生更深入的認識,需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本領域是為落實此一教育理念而設置的學習領域。

因此課程編排上著重在於讓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唯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的活動,學生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認識,才能真正將所學的各項知識,建構內化的意義,轉變成能夠帶的走能力。

所以教師在課程安排上,不需要強調給學生太多的知識與技能,將學習的時間排的滿滿,以致於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芻、思考,我們要讓學生有足夠、從容的時間來進行反思。

也因此會產生課程內容編排上似乎較少的狀況,這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時事議題、學校行事、學生的狀況,立即反應設計課程,綜合活動是沒有進度壓力,因此不要給學生太多學習上的壓力,教材的單元也不是一定要上完,但是學期末時要針對未能達成能力指標另行設計課程,以便於在下學期的時候能針對該能力指標進行補救。

另外,有關於學校行事或是突如其來的活動,這部分建議學校的領域召集人可以在教學研究會議上,要求學校將一些例行性的學校行事固定,以便教師將學校行事融入教學活動當中,至於突如其來的活動正如前述,因綜合活動的課程彈性較大教師可依其專業,選擇性配合設計教學。

3.老師決定不依教科書進行教學,而選擇一些老師個人認為值得讓學生進行的教學活動或校外參訪當作主要課程,請問這些可以當作綜合活動課程嗎?

答:對學生的情形最瞭解的一定是第一線的教師,學生需要些什麼東西、缺乏哪些能力,直接面對的教師最清楚,而且教師亦可依學生即時產生的一些問題進行立即性的處理與課程設計。因此,認為要不要依教科書進行教學,是需要尊重教師專業所做的判斷。

但是,如果老師所規劃的教學活動,只有簡單的一些參訪活動或是團康遊戲、體育活動,則需再做進一步的調整。

因為要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需有兩大要件:一是要符合「實踐、體驗、省思」之教學精神,二是要能達成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

正因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強調「實踐、體驗、省思」的教學精神,因此教師若欲利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時間進行其他類型的教學活動,除了要找到相合的綜合活動領域能力指標作為教學目標之外,還要特別注意在對活動之內涵及意義進行討論之後,還要規劃適當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內心對教學內容產生感動,再設計相關的檢核項目,觀察學生的實踐情形。

貳、教學實務方面

1.縣內學校大多為中小型學校,綜合活動教師來源不一,同時領域內三種專長的教師亦不是都有,如何解決解決包班時的跨科教學?

答 答:國中部份應鼓勵在職教師再度進修以取得授課資格,因應教育改革的走向。師資培育系統則應針對未來學校之需求培育相關之師資,目前則可考慮策略聯盟方式,透過彼此的共識,互相支持協助;也可以區域性為單位尋求有意願之老師共組「綜合領域教學團」定期研討,開發課程及心得分享。

2.綜觀現在學校的狀況來說,綜合領域的教師普遍不足,學校大致上均以配課方式解決,配課教師如何針對綜合活動進行教學?

答:針對此問題,綜合活動對於配課教師而言應該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在上課之前可利用學校教學研究會議與該校綜合活動領域教師進行對談外,根據課程綱要的說明本學習領域尚可包括符合綜合活動理念之跨越學習領域、需要聯絡合作之教學活動,因此配課教師在課程設計上亦可根據配課教師原領域專長設計相關學習活動,惟課程設計之內容須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精神(實踐、體驗、省思)與能力指標,如能達到前述之要求,則可算是一個成功的跨領域學習活動,否則教師則需再做進一步的調整。

3.綜合活動以目前的實施的狀況來看,應該以哪一種型態上課較好?是包班,還是分科?排課方式又是哪種方式較佳?例如是三節連排、二一排課,還是一節單獨的排課方式?

答答:如果以教育部的規定來看,輔導團從指導教授所收到的訊息是:推動工作小組討論結果,不支持分科編教材。教育部長九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報告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語文、社會四領域,在學習階段內加註虛線,成為學年階段。出版公司依據學年階段編輯教材,學校亦得依據學年階段自編或改編,其餘領域沒有更動。

而且綜合活動也不能以合科或分科來加以區分。根據北區的指導教授張景媛教授的解釋:「綜合活動要帶出活動的意義,問題不在於合科或分科。真正的問題是出在教師是否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還是以自己方便教學為考量的依據。領域專業對話是促進教學效果的重要關鍵。所以合科卻不互相學習,分科去教舊教材或去考試,這都有問題。合科教學,每班以一位老師為主,每週和領域教師共同對話,學習對方之長,必要時進行班群協同教學,這是從學生的思維出發,利於學生省思問題。分科教學,一班也許有兩、三位老師,他們要密切配合,注意各班銜接上的問題,讓教學的效果能充分發揮。學校行政考量合科還是分科教學,應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主要考量依據,不應以方便配課為主。

另外有關於排課的問題,指導教授的意見認為,原則上:「有的老師喜歡三節連排,有的認為兩節連排一節單獨的方式較理想。最不適合的方式是一人一節固定不變,因為時間不足就無法充分省思活動的意義。」

參、建議輔導團服務項目方面

1.希望輔導團能提供教師更多樣、更能符合實際教學的教案設計及學習單。

答 答:一、輔導團與領域資源中心學校已將許多的教學檔案、學習單與相關素材掛在國教輔導團綜合領域工作坊中,請老師們自行進入工作坊中下載檔案。

二、老師們都有能力規劃、設計教學活動,而且教學過程有賴於教師的現場掌控,輔導團可以協助蒐集素材及資源供老師運用。至於教學設計部分,老師們仍必須視各校的情形加以調整,才能使教學設計的精神落實於教學現場。

我們也非常期盼大家在使用他人的教學設計後,能給予一些回饋或建議,若能不吝提供自己的教學設計與眾人分享會更好!

PA資料與提問技巧

綜合活動主要透過課程的安排,協助學生達到「實踐、體驗、與省思」的目標。但在教學現場,活動帶領後的提問技巧考驗著教師的能力。國教輔導團辦理過相關的研習資料,雅珊整理後提供給無緣參加研習的教師們參考!

內含:1.5Q催化法、2.將探索教育帶回家、3.活動實錄。按閱讀全文後,打開檔案參考使用;歡迎留言交流。

深耕輔導員俞雅珊敬上

[@more@]

1.師大蔡居澤教授5Q催化法簡報Sound

2.參考用書《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Sound

3.活動實錄:http://blog.ilc.edu.tw/blog/blog/9/post/867/2331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9/post/867/2367

國中綜合領域中心學校資源分享

與大家分享一個集結多人智慧與結晶的網頁─壯圍國中綜合領域網頁,
http://140.111.71.2/action/
網頁是由曾淑鈴老師所製作管理,
內容包含:1.資源中心(含計畫、全縣研發教案)
2.校內課程(由壯圍國中綜合領域所設計)
3.專業成長(針對壯中綜領團隊教學需求的成長歷程)
4.會議記錄(壯中綜領團隊的專業對話)
5.教學觀摩(针對壯中綜領團隊的同儕視導)
6.教學影像(收錄90-92學年度大型活動記錄)
7.本位課程(與壯中學校願景呼應)
8.教學團隊(壯中綜領個人教學網頁)
9.留言版(期待與各位先進交流、成長)[@more@]

一、前言:

九年一貫教改的過程中,綜合領域的角色與地位常令人質疑,
除了領域老師們對自己的教學環境感到不安全感外,
更重要的是在升學的壓力下,綜合活動常是被配課或是被忽略的領域!
感謝宜蘭縣綜合活動在召集人張弘儀校長的支持帶領下,除了在每年寒暑假時進行產出型研習,在期中也辦理相當多的進修研習,目前略有成果。

二、成長歷程:

在全縣教案中,可以看到老師們付出耕耘的足跡,
從90年到93年,課程設計曰漸成熟(會逐漸進行課程檢視的部份),並在合作的過程中,找到縣內教師間的支援系統,有了以下的團隊出現:
1.壯圍國中綜領團隊2.復興國中綜領團隊3.員山國中綜領團隊4.興中、三星、順安、利澤策略聯盟並陸陸續續有新成員加入!

三、結語:

也許課程設計與實施上,還需要多下功夫下去檢視與改進,
但大家一起努力付出、彼此經驗分享、支持的感覺是很棒的
請給長期耕耘這塊園地的教師多一些鼓勵與回饋。
畢竟一路走來,並不輕鬆!

深耕輔導員俞雅珊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