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電腦教室位置配置

改良式電腦教室位置配置

宜蘭縣東光國中
黃界強老師 

前言

教師上課時維持課堂秩序與掌握學生學習狀況是相當重要,由於電腦教室座位的安排與一般班級教室不同,教師若沒有一定的教學功力或經驗,要達成此目標相當困難。傳統電腦教室位置安排上主要會考量螢幕產生的電磁波、佈線及線路維護等問題,並未考量教師上課的方便性,因此常造成不論教師站在電腦教室任何位置,視覺死角相當多,當然學生的學習狀況就很難掌握,課堂秩序更是難以維持。有鑑於此,筆者調整傳統電腦教室的位置,讓教師站在電腦教室大部分位置均能有效看到一半以上的學生螢幕,甚至全部的學生螢幕均能看見,如此教師就較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傳統電腦教室座位配置圖(圖一)

  

改良式電腦教室座位配置圖(圖二)

改良式電腦教室

比較

以圖一、圖二兩間電腦教室為例進行比較

一、教室基本資料

 

傳統電腦教室

改良電腦教室

教室大小(長×寬)

11.10m × 8.10m.

11.4m × 7.50m

電腦桌尺寸(長×寬)

1.6 m × 0.70m

1.30 m × 0.85m(使用88年擴大內需的電腦桌)

可放至電腦數量(學生機)

40台

40台

電腦數量(教師機)

2台

2台

學生機安排的排數

4排

3排

每排可放置電腦數量

每排均可放置10台

外側兩排均可放置12台,最內側一排可放置16台(由於外側兩排前後需保留通道緣故)

交換器數量

2台

3台

走道空間

第1排與牆壁間:1.2m

第2、3排間:2.55m

第4排與牆壁間:1.05m

第1、2排間:3m

第2、3排間:1.8m

教師機位置

第1、2排正前面

座位地板高度與學生地板高度相同

第1、2排間走道前面

座位地板高度比學生地板高約19公分

 

二、由(1)教師機位置(2)最寬走道中後段位置,比較可以看到學生機螢幕數量及視覺死角空間多寡進行比較:

(1)由教師機位置

下圖為傳統電腦教室由教師機位置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發現①教師僅可看見第3排前半部學生螢幕畫面,②視覺死角的空間相當多,第1排至牆壁間後半部及第四排至牆壁間的空間均為視覺死角。

下圖為改良式電腦教室由教師機位置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發現①教師看見大多數的學生螢幕畫面,②幾乎沒有視覺死角的空間。

(2)由最寬走道中後段位置

下圖為站在傳統電腦教室走道最寬的第2、3排間中後段位置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發現①只有一半的螢幕面像拍攝位置,且由於走道寬度不夠,面向拍攝位置的螢幕中仍有部分的螢幕畫面無法拍攝到,②第1排至牆壁間及第四排至牆壁間的空間均為視覺死角;也就是當教師站在拍攝位置時,教師僅能掌握不到一半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

下圖為站在改良式電腦教室走道最寬的第1、2排中後段位置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發現全部螢幕均面像拍攝位置且螢幕畫面均被拍攝到,也就是當教師站在拍攝位置時,教師能掌握全部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空間上也幾乎沒有視覺死角。

三、依線路維護便利性

(1)傳統電腦教室線路在兩排電腦(第1、2排及第3、4排)中間,線路維護不方便,但學生亦不易處碰線路。若為增加線路維護性,將第1、2排及第3、4排間空間加大,勢必壓縮原本的走道空間,讓原本的較小走道空間更加狹小。

(2)改良式電腦教室第1排電腦與牆壁間留有30公分的走道維護線路,維護方便性尚可。第二排電腦後方即為走道且走道寬達1.8米,線路維護相當方便,當然學生若有意去更動線路也方便,不過依筆者使用該教室多年的經驗,由於教師在教室內幾乎沒有死角,能掌握教室內每一空間,學生也就不敢刻意去動線路。第3排電腦由於緊靠牆壁,線路維護不易。

四、螢幕輻射較強的位置為螢幕的後方及側面,但學生不會坐在螢幕的側面,底下僅針對螢幕後面與學生距離進行比較

(1)傳統電腦教室每位學生與螢幕後面距離約一個桌面寬(約70公分)但中間尚有另一個螢幕阻隔。

(2)改良式電腦教室,僅第3排學生在螢幕後面,而且距離達150公分。

結論

改良式電腦教室具有底下優點:

(1)教室無死角教師能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狀況

改良式電腦教室的所有學生機螢幕皆面向第1、2排間走道,在該走道兩側的電腦數達全教室電腦數的五分之三,並且此走道寬達3米,因此當教師在該走道移動時,均能有效看到學生螢幕中的畫面,學生在電腦中的一舉一動也就能充分掌握,若需要指導學生操作也能迅速到達。若教師需移動到第3排指導學生時,全教室亦有十分之七的學生螢幕能觀看到。

(2)線路維護方便

僅第3排電腦(佔五分之二)線路較不易維護外,其餘兩排電腦線路均易維護。

(3)學生座位距離螢幕電磁波較強的位置較少且較遠

僅第3排學生在螢幕後面,並且最近距離達15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