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紀錄

《校園寶貝-小羊》觀課有感

102年度由教育部生活課程中央輔導群所主辦的北一區輔導會議,4/11於新北市秀山國小舉行。一年一度的輔導會議,除了中央團能掌握生活課程地方各縣團的推動狀況,各縣團也透過這樣的機會吸取經驗,不斷成長。今年的生活課程北一區輔導會議,在秀山國小林文生校長的安排下,特別邀請新北市生活課程專任輔導員鄭淑慧老師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教學觀摩,與會夥伴受益良多。以下為當日觀課紀錄、省思。

一、北一區輔導會議內容:學習共同體在生活課程中的實踐

二、授課者:鄭淑慧老師

三、活動名稱:校園寶貝-小羊

四、教學節數:一節

五、教學設計:

六、紀錄、省思:

       鄭老師此節課程設計依據學習金字塔裡論,以促進學習最好方式就是教別人,作為引起動機,透過在地化素材–校園寶貝羊,讓同儕合作學習,對羊的外觀特徵進行觀察與描述。

        課程一開始讓學生聚焦到秀山國小最具特色的羊寶貝後,以鄭老師任教的秀峰國小學弟妹的想認識秀山國小的羊寶貝,來請秀山國小204班的小朋友,為他們介紹。老師事先錄製秀峰國小學弟妹提問的影片,讓學生觀看後,以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先讓學生兩兩一組討論出秀峰國小學弟妹想要問的問題,再讓學生發表,老師並版書紀錄於黑板上,學生提問問題如下:秀山國小的羊圈有幾隻羊?羊叫什麼名字?羊長什麼樣子?

 

 

 

 

       接著全班共同進行第一個問題「學校有幾隻小羊」的討論,針對這個問題,雖然孩子在這之前已有多次到訪羊圈觀看羊的經驗,但有趣的是孩子們對於羊的數目答案還是不一,多數人說校園有5隻羊,少數人說4隻羊。雖然正確的校園羊數有5隻,但面對學生意見紛歧時,鄭老師很有智慧地讓小朋友們思考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校園只有4隻羊,孩子們想了一想說:可能他看到的時候,只有4隻在外面,另外一隻躲在裡面了。在全班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可以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足見老師包容的態度,是培養孩子尊重別人想法及思考力很重要的關鍵!

        在第二個問題「小羊的名字」的全班共同討論中,也有很精彩的對話。根據老師提供的五隻小羊照片來判斷羊的名稱。外觀特徵明顯的小羊,例如羊身上有斑點,孩子能很確定該羊的名字就叫露露。對於不確定的羊名,例如多多剛生下的小羊,到底叫什麼?無法確定的ㄧ長一幼的兩隻黑羊之名稱,到底哪一隻叫小黑?哪一隻叫巧克力?老師則是巧妙的引導學生去詢問教室中,對秀山國小大小事務最熟悉的林校長。校長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校長反問孩子:家裡剛生出來的小嬰兒,一生出來就有名字了嗎?今年才剛剛進行完命名活動幫黑羊取的名字為何?一問一答中讓孩子自己澄清疑問,原來多多生出來的小羊還沒取名呢!今年的剛生出來的小黑羊,在命名活動時已取名巧克力,因而推斷出年長的羊叫小黑。

 

 

 

 

 

 

        最後進到這堂課最核心的部份,也就是第三個問題「小羊的樣子」。老師運用兩兩一組的合作學習策略,提供各組一張A3大的彩色照片及空白紀錄單。照片裡有校園五隻小羊,各組可根據自己想要優先選擇想介紹的羊,寫下羊的特徵,再張貼紀錄單於黑板上。前面幾位寫好的紀錄單,鄭老師在全班面前,大聲宣讀並稱讚孩子們文字敘述或圖象表現優異的地方,更是鼓勵了孩子們,大家都想要趕快寫好、多寫幾張,和別人分享。將學習紀錄張貼後,孩子們很自然的在張貼的同時,也有興趣的去看、去比較別人寫的內容與自己的異同,這樣的學習策略,值得大家多多運用在教學上。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看到各組的孩子們很自然的靠在一起,彼此說出羊的特徵並紀錄下來,對於老師賦予的任務,能充分合作。這樣的討論、互學教室文化,若非原班老師已長期經營、培養,是不容易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的,也令人佩服在林校長的帶領下,秀山國小的老師們於班級中對學習共同體的用心實踐。 

 

 

 

 

 

 

        觀課結束後的議課,林校長先請鄭老師說明此次課程設計、實施的情形,讓大家更了解其中的脈絡,也讓大家對於鄭老師在課程理論的專業素養感到佩服。接著在林校長的引導下讓觀課者就彼此在課堂所見提出討論,包括:1.老師適度處理、忽略了孩子非主題脈絡的回應的重要性;2.老師於組間協助,讓班級狀態穩定、更促進孩子合作討論,產生磁吸效應,影響同儕學習;3.孩子發表時,老師站在學生側邊支持學生;4.教學設計前,思考學生會怎麼做,才能串連班上孩子發言、掌握教學脈動;5.了解孩子、創造孩子學習的安定感。課後議課的專業對話,讓我們累積專業實力、修練真實的本事。林校長更勉勵大家教學領導的重要,透過專業的心智工具如:課程地圖、學習共同體等,來精進教學。透過不斷的實踐、反省,才能有能力改變教學現場困境。從這次的教學觀摩中,我們看到鄭老師態度沉穩、備課用心,感謝鄭老師提供一場精彩教學,讓大家學習。

 

 

 

 

 

 

七、附註:

學習金字塔,資料來源: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Learning/ConeLearning/HomeConeLearning.htm

講述法對老師而言,是最簡單而且有效率的教學方法。

大部分老師在趕進度時,所採用的方法,有99.9%是講述法。但是對學生而言,其教學效果卻是恰恰相反。

Webb曾(1985)研究學習者在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兩種不同情境下的學習績效,研究結果發現若學習者只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幫助,則其成績表現並沒有顯著的提昇;而主動提供他人答案說明的學習者,其成績表現比只有提供他人正確答案而不做說明的學習者要好。這樣的結果,完全符合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根據學習金字塔,學生如果有機會教導別人他所正在學習的東西,那麼他對這項學習的保存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九十。

根據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所發展出來的學習金字塔顯示,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記得的學習內容,會因為不同的學習方式而有很大的差異。如圖一所示,光是聽老師用講述的方式,兩週以後記得的內容只剩百分之五。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是最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是最低的,所以兩週之後仍然記得的只剩百分之五。

根據這個金字塔所呈現的,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學效果可以高達百分之九十,而這個方法卻是老師們趕進度時無法兼顧的:讓學生教別人。如果學生有機會把上課內容作立即的應用,或是讓學生有機會當同儕的小老師,效果可高達百分之九十。所以從學習金字塔中可看出,學生的學習以能夠轉教別人的效果最好。而且要學生以教師的身分對其他人進行教學,不僅要對內容相當熟悉,同時也要透過語言的呈現來進行溝通,所以學生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透過個體思維,將內容轉化為讓其他人能懂的表達方式,在這同時,也提昇了學生潛在智能的發展。

 

由上圖可清楚看出,位於金字塔頂端,學習效果最差的是排行第一的聽講,其學習保存率只有百分之五。其次為閱讀,學習效果是百分之十;接著是視聽的學習方式,效果為百分之二十。就算是透過示範與展示的教學方式,效果也只有百分之三十。因為從第一項至第四項的學習方式都是被動式的,學生的參與度非常低,所以學習的保存率都無法超過百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