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工作坊課程,很榮幸邀請到新竹教育大學張美玉教授前來分享多元評量設計實務。美玉教授是101年度教育部「多元評量案例開發語種子教師培訓計畫」的專案負責人。去年暑假在美玉院長帶領下各領域多元評量種子教師群針對教學活動討論、設計了評量基準、規準,從國中到國小各領域皆收錄了2-3篇多元評量案例,提供全國教師參考。
想看「國中小多元評量案例」嗎?請按此。推薦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先看看此檔案中的第8-19頁美玉教授寫的文章「新觀點的教學與評量」,第121頁開始有三篇生活案例,對其他領域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此檔案。
———————————————————————————————————————
此次研習紀錄如下,提供大家參閱:
壹、研習活動:生活課程有效教學暨多元評量工作坊
貳、課程內容:多元評量設計實務
叁、講師:張美玉教授
肆、活動紀錄與省思:
一、好老師如媒人而非推銷員
教授一開場即與在場的夥伴討論所謂「好老師」的特質是什麼?擅長知識傳授者即良師嗎?眾人提出許多的看法,但最終歸納出幾點與教學評量有關之特質,為好老師注入一股新思維。簡略整理如下:
1.生活上的好老師:須具備親和力並懂得關心學生、喜歡學生和想幫助學生。
2.教學上的好老師:現場教師的角色是多樣性的,有時像萬能醫生,能洞察學生的異樣,即時對症下藥。有時又要像媒人,把知識媒介給學生,師生產生連動性,共同挑戰未知的可能性,而非如推銷員,強迫或極力說服學生接受你所傳輸的知識產品。
二、傳統評量與多元評量的學習觀
(一)傳統評量-用科學測驗的理念,是一種以量為主的評量,有著一套標準答案;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以教師為主體、課程是零碎知識的 整合體、無法提供學生真正平等的學習機會。
(二)多元評量
1.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與多元智慧
2.建構主義強調:
「知識要由學習者自己建構」它是無法轉移的,亦即學習者保有對 知識形成的所有權。
探討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教學哲學。
認為人類已經發現的知識,實際上是一個暫時性的知識、是可變的、是當時大多數人所達成的共識。
學習是主動、積極有目的的。循著行動è實踐è反思è改變è建構自己的觀點模式前進,不斷累積自己所建構所理解的知識。
改變教師教學、改變教學內容、改變學生的學習、改變學習評量的觀點和師資培育,教育革新方能另有一番新氣象。
3.多元智慧
每個人都具備多元智慧,且大多數人皆可發展到充分勝任的標準。
智慧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作。
每一項智慧都有多種表現智慧的方法。
4.新式評量的學習觀
學習者基於先前的知識,透過主動或與社會互動,將概念重組的動態過程。
評量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被評量的是多樣性的學習表現。
5.紀錄分析法:【較適合生活課程的評量方式】
注重自然觀察法的一種。從紀錄中教師能明白學生的活動狀況和想法,可用來記錄觀察到或實驗過的事實。
記錄的方式可隨學習的內容不同而不同。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回饋
常用的評量工具以檢核表和評定表為多。【基準&規準】
6.案例分享-我的動物朋友【小雞】
三、省思:
「教育的使命,不應該僅止於強調接受教育『量』的增加,或參與學習的比率增加,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價值』結果的學習成就。」(1990,WCEFA,泰國)這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
講師──張美玉院長 | 上課一隅。 |
學員提出疑惑,專注地聆聽教授解惑。 | 評量的三個向度 |
教授講解「紀錄分析法」的運用 | 有效的教學中評量扮演重要的角色。 |
伍、參與教師心得回饋:
一、此次研習內容最有收穫之處
1.釐清建構主義取向之特性。
2.了解多元評量的面向及如何落實在教學評量上。
3.發現生活課程事多門複雜理論的結合,兼具建構主義、多元智慧、發現教學法等特色。
4.了解建構主義的特點與評量之間有何關係。
5.了解多元評量的意義。
6.「價值」的建構。
7.評量的方法與技巧。
8.了解教育孩子〝價值〞的重要性。
9.更清楚評量的真實意義。
10.更了解評量基規準的制訂規則。
11.評量的方式其實不僅限於紙筆,有更多元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學習。
二、研習心得
1.面對教育改革風潮,愈加強調多元評量的重要,就愈覺它的複雜性。但亦慶幸能接觸它,否則,老師會一直沉浸在傳統紙筆評量是唯一的迷思中。
2.改變自己對〝評量〞的制式看法,思考自己如何運用在教學上。
3.老師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聽完課感覺受益良多。
三、相關問題與建議
1.從「實務」反推「理論」或許較易理解其義,期待日後幾次的課程能從所學的理論中發現更多有趣的教學與評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