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方眼裡的噶瑪蘭

,一艘葡萄牙商船在中國東南海上行駛。當船駛過台灣海峽時,船員望見台灣島森林蔥翠,風景秀麗,不禁歡呼「哇!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哇!好美麗的島嶼啊!)從此歐洲人就稱台灣島為「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因此被畫入了世界地圖,使台灣正式躍上世界舞台。 葡萄牙船員遙望台灣高呼I Ina Formosa 間,荷蘭人和西班人都曾經佔領過台灣,並且對當時住在宜蘭的噶瑪蘭人產生一些影響。 西班牙傳教士首先來到噶瑪蘭傳教,為噶瑪蘭地區引進近代文明。不久,荷蘭人接著到來,他們為了增加稅收,指導居民開發農地,興修水利;為了傳教,他們在這兒建教堂,並傳授「羅馬字」,對噶瑪蘭的開發和教化頗有貢獻。 荷蘭人進入蘭陽平原的時間,大約比吳沙入蘭陽墾殖早了一百五十年。根據歷史記載.距今三百五十年前,荷蘭人曾對台灣全島進行戶口調查,當時蘭陽地區的噶瑪蘭人,共有45個部落,將近一萬人。 馬偕為台人拔牙圖 (宜蘭縣政府提供) 馬偕傳士是加拿大籍長老會傳教士。自1873年起,曾多次來到宜蘭,建教堂、傳福音 ,並為噶瑪蘭人治病,而得到他們的友誼。由於馬偕的教化,使噶瑪蘭人的傳統禮俗有了 許多改變,有些噶瑪蘭人甚至改姓「偕」,以表示對馬偕的感念和愛戴。

閱讀全文三、西方眼裡的噶瑪蘭

噶瑪蘭的母系社會

噶瑪蘭人依賴農耕及捕魚打獵為生。婦女負責農業上的工作,主要作物有小米、玉米、番薯及陸稻等;男子負責捕魚打獵,鹿是當時重要的獵物。他們住在用茅草竹木建成的茅屋裡,自己釀酒、製鹽、栽麻織布,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噶瑪蘭人傳統的社會型態,和台灣其他平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結婚時,男子招贅到女方家裡;家產由女兒繼承,男子沒有繼承權。 十九世紀末噶瑪蘭婦女照片           刺桐花開 每年三四月春夏之間,當顏色酡紅,造型如鳥的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噶瑪蘭人的新年時節,也是飛魚和豐收來臨的季節。這時他們會齊集海邊,舉行大海的饗宴,連續幾天不分日夜地捕魚同樂。 在宗教上,噶瑪蘭人崇拜祖靈,相信靈界有鬼神保佑或懲罰凡人。部落裡有祭司和巫醫負責靈與人之間的溝通,主持許多和農業有關的祭典,所以宗教在生活裡占有重要的地位。   多少世紀以來,噶瑪蘭人一直在蘭陽平原上繁衍生息,過著悠游自在的生活。然而,十八世紀以後「唐山過台灣」的移民潮改變了一切,使得噶瑪蘭人面臨了一場可怕的噩夢。 自從吳沙入蘭以後,因為漢人的大量移入,使純樸憨厚的噶瑪蘭人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生計日趨困難。族人賴以維生的土地,在漢人巧取豪奪之下,逐漸喪 失;人口又因為通婚、戰亂、疾病、經濟等因素,大量減少。這時候的噶瑪蘭人,幾乎已經無法在他們熟悉的蘭陽平原上生活下去了。 十九世紀中葉,噶瑪蘭人陸續遷移到後山--花蓮台東海岸一帶居住,更使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銳減,而噶瑪蘭的文化傳承也因此產生了空前的危機。     噶瑪蘭人使用的器物圖 活動 1.古代漢人移民和本地原住民通婚的情形相當普遍,如果你的祖先曾和噶瑪蘭人通婚,你的身上便流有噶瑪蘭人的血液。請從你的家人或親戚中,探究是否具有噶瑪蘭人的血統? 我的親族中有:                    是噶瑪蘭人。 2.福建、廣東移民的墓碑上,總是刻著祖籍,如同安、龍溪、詔安、漳浦等字樣。噶瑪蘭人因為在大陸並無祖籍,所以墓碑上便以「蘭邑」二字代替,留心看看,墳地裡有沒有這樣的墓碑?

閱讀全文噶瑪蘭的母系社會

二、噶瑪蘭人

「噶瑪蘭」是一個民族的族名,也是宜蘭的古地名。在漢人大舉來到宜蘭開墾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族群。 噶瑪蘭人自稱「平原之人」,他們天生喜歡接近水,是一個愛水的民族。過去他們居住的地方,多半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鄉、礁溪鄉和宜蘭市,以及冬山河流域的五結鄉、冬山鄉和羅東鎮境內。 噶瑪蘭人出獵圖

閱讀全文二、噶瑪蘭人

一、史前遺址

一、史前遺址   先民長期在一個地區活動、生息,所留下來的地點,稱為「遺址」。遺址中蘊含豐富的早期人類生活資料,透過考古學者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可以將史前人類的活動清晰的描繪出來,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和人們生活的情形。   蘭陽地區,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大約一千年前,噶瑪蘭人在這裡定居,成為蘭陽平原的主人。二百年前,泰雅人和漢人也分別到來,加入宜蘭人的行列。 遺址形成的過程   今天我們在同一塊土地上活動,考古學者在這裡設法找尋先人的遺跡,而我們生活的痕跡和使用過器物,有一天也可能埋入地下,成為另一層遺址的堆積。   許多年後,另一批人在同一地點生活,同樣留下一些遺物,埋入地下,成為遺址的第二層堆積。     古早古早以前,這裡有個村落。後來村子毀了,他們活動的痕跡和使用過的器物被埋入地下,形成遺址的第一層堆積。 到目前為止,蘭陽地區已經發現三十個以上的考古遺址。這些遺址涵蓋的時間,從距今三、四千年前開始,一直到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漢人入墾,宜蘭進入歷史時代以後。這些遺址出土的遺物相當豐富,都是珍貴的先民文化資產,值得我們好好愛惜維護。 遺址出土文物照片 (宜蘭縣政府提供) 遺址發掘(蘭縣政府提供) 遺址挖掘

閱讀全文一、史前遺址

遺址的發掘

考古學者發掘遺址時,通常把遺址劃分許多「探坑」來進行挖掘。下圖是礁溪鄉白雲村大竹圍遺址發掘時,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探坑斷面。其中包含著史前文化層到近代文化層的完整堆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史前遺址的形成和不同時代住民生活的痕跡。 1.表土層 2.現代文化層─現代人生活的痕跡。 3.清代文化層─清代中晚期至日治初期的遺物。 4.舊社類型文化層─可能是清代中葉以前,噶瑪蘭族所留下的貝塚及生活面的堆積。 5.史前文化層─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史前文化遺物堆積。 6.生土層─沒有經過人類開發的生土。

閱讀全文遺址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