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課 都馬調
歌仔戲在廿十世紀初期,已經風靡臺灣全島。此際,臺灣的商人至大陸經商,便將歌仔戲傳回大陸。臺灣
的歌仔戲到大陸後,風靡了閩南地區,致使其他傳統戲班紛紛改演歌仔戲來吸引觀眾,許多地方組織「歌
仔館」聘請台灣的歌仔戲藝人來教授歌仔戲。
這樣的盛況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而有所改變。在臺灣因為殖民政府視歌仔戲為「臺灣亡國奴的亡國調」而
禁止演出,閩南地區的歌仔戲班只好解散。這時,兩岸的歌仔戲都走到了窮途末路。
但是在這個時候,閩南地區歌仔戲藝人邵江海先生,將歌仔戲傳統「七字調」的格式,融合「雜唸調」的
特點,創造出「都馬調」、使得曲調更加活潑自由。雖然歌仔戲被禁演,但不少藝人改新調、再以其他樂
器來取代歌仔戲的傳統樂器,並改名為「改良戲」,因此執政當局便不會禁演了。由於都馬調的活潑動聽
,很快的便受民眾的歡迎,歌仔戲絕處逢生得以次發展開來。(在大陸的歌仔戲,由於流傳在薌江流域,
1949年後為有於台灣歌仔戲而改稱「薌劇」。)
1948年中國的內戰蔓延到大陸東南沿海,戲班生意清淡,「廈門都馬抗建劇團」決定來台演出,沒想到數
月後戰火延及福建地區,兩岸隔絕,「廈門都馬抗建劇團」無法返鄉,從此便留在臺灣發展。由於「都馬
班」在臺灣受到熱烈的歡迎,臺灣的歌仔戲紛紛學習曲調自由活潑的都馬調。從此,「都馬調」與「七字
調」並駕齊驅,成為臺灣歌仔戲中最重要的兩種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