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手冊


第二十五課  孤 女 的 願 望


必修

教學重點

  1. 介紹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社會的過程。
  2. 介紹「孤女的願望」之創作背景。
  3. 孤女的願望的教唱重點:

    1. 歌譜教學。
    2. 歌詞教學應注意音域較低處的咬字是否完整。。
    3. 本曲為日文翻唱歌曲,原創者使用五聲音階進行旋律創作,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自然歌謠或創作歌謠常為五聲音階,可見五聲音階並非漢民族所獨有。
    4. 本曲節奏變化較多,部分複點音及切分音應多加練習。
    5. 教師可針對男女學生不同之音域條件,進行移調演唱。


時 代 背 景

        
五○年代的台灣正值社會的轉型期,戰爭已結束多年,人民從戰亂中走來,當時物質雖困窘,但台灣人民憑著一股旺盛的生命力,逐漸重建起殘破的家園。

        
而政治的局勢,卻教人一言難盡,先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執政當局的武力鎮壓,造成省籍的對立與衝突,然後台灣全島宣佈「戒嚴」,進入「動員勘亂時期」,形成了五○年代的白色恐怖。

        
無數菁英的死傷與執政當局的壓制,使台灣人民從此噤若寒蟬,老一輩因為歷經劫難,總是萬般告誡後輩子孫:「不通睬政治…」

        
因為台灣意識被壓抑,加上審查制度的嚴酷,反映人民心聲的歌曲幾乎斷絕(如「四季紅」必須更名成「四季謠」、「補破網」因為太灰色而被禁….),能在社會上流傳的僅是些無關痛癢的靡靡之音,整個歌壇瀰漫著消沉而低迷的氣氛。

        
政策影響社會民心甚巨;五○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因聽不到、也學不到台灣文化優美的一面,咸認為唱台語歌的、說台灣話是沒水準….直至七○年代中、晚期「台灣文化」才逐漸獲得重觀。


孤 女 的 願 望

        
1950至1960年代,彼時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不久,理想與現實的挫敗感,產生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愫吧?再加上唱片公司也不願花費心思、本錢去找尋好的創作者、好的作品,「日文翻唱歌謠」(亦有人稱之為混血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孤女的願望」雖反映出離開農村赴都市謀生的人民心聲,但這樣的「日文翻唱歌謠」卻扼殺了許多創作者的生機,這種現象,也迫使一些作者就此擱筆,不再創作。

        
這些以東洋曲調填上台語歌詞的「混血歌曲」,還有「媽媽請你也保重」、「黃昏的故鄉」及「可憐的戀花再會吧」等。而其中的「清流」(非日本翻唱歌謠)有「青春悲喜曲」、「鑼聲若響」、「安平追想曲」、「舊情綿綿」、「思慕的人」、「淡水暮色」等歌曲,戰後台灣的歌壇還有楊三郎、許石、吳晉淮、洪
一峰等人為台語歌壇盡心盡力。

        
台語的創作歌壇沉寂了好久,直到八○年代,「台灣歌謠」才又陸續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