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台灣的生態環境

  生態指的是生物之間及其與環境相互的關聯性;生態環境則指形成此一生態現象的背景舞台,例如以兔子的生態而言,應包含同種兔子、兔子與其它相關動物、兔子與草生地之間關係的種種訊息,而兔子的生態環境則是發生前述生態現象的草生地。生態環境的形成常受到地質背景、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等的影響,台灣的生態環境亦不例外。   台灣的面積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擁有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單位面積的種類而言,與世界其它地方的同類生物相比較,常居世界之冠,這全要歸功於她擁有極其多樣化,可供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而這些多變化的生態環境則有賴她所享有的環境因子,以及自台灣島形成以來,即未曾遭受嚴重的冰河侵襲。   地理位置與氣候:由於身居歐亞陸塊的東南側,徜徐在台灣海峽和太平洋之間,所以影響其溫度變化的因子相當多,例如海洋的洋流環繞四周,雨量充沛,形成濕潤溫的氣候,冷氣團南下時則氣溫降低,加上台灣位於氣候分界的北回歸線之上,以北為副熱帶,以南為熱帶氣候,所以台灣低海拔南北部由於季節性溫差與降雨量不同,生物種類也多少有所差異。   地形:台灣北起台北縣南至屏東縣,其中不乏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山頭綿延不絕,加上台灣地質年齡輕,所有山嶺均陡峭險峻,造成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生態環境以及局部多變化的微環境。   台灣的生態環境可分為水域和陸域兩大類,水域生態環境又可分為數類,各有不同的生物棲息其中,例如山地湖泊、溪流、蓄水池、水塘、溝渠、河流、河口及海洋等。稀有植物東亞黑三稜即生長在新竹縣的鴛鴦湖及宜蘭縣的神祕湖等山地湖泊中;台灣特有魚類台灣鱒則生長在含氧量充沛的大甲溪上游;而河口環境由於淡鹹水交會,以及由內陸沖刷下來的養分,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生態環境,常為經濟上極重要的漁場。 ▲ 照片 7-1 高山寒原:在高山寒原地區土壤化 育不佳,常僅見碎石坡,保水不昜,對生物 而言是嚴酷的環境,只見岩縫中的草本植物 及貼伏地面的灌叢植物。照片所見為南湖圈 谷,右上為南湖大山。 ▲ 照片7-2鐵杉純林:屬於高海拔針葉林 帶的一種森林型。鐵杉的樹冠開展且 分枝較多,有別於其他的高山針葉樹 樹種,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2400至 3000公尺之間。 ▲ 照片7-3高山芒草原:高海拔的森林經大火浩劫後在土壤淺薄的石礫地,通常能迅速發展出,屬於自然次生環境的高山芒草原。   ▲ 照片7-4台灣二葉松林:高海拔森林經摧毀 之後,最早形成的次生林。 ▲照片7-5桂竹林:是中低海拔常見的人為植生環境之一。   ▲照片7-6果園:照片為宜蘭新寮地區 的柑橘園,屬於人為植生環境。 ▲ 照片7-7茶園:松羅村玉蘭茶園,亦屬於人為植生環境。   人為植生、無植生及特殊環境,一般較不受海拔高度限制,例如人為植生環境是由於人類開墾所產生的;無植生環境可能是自然崩塌地、住宅區水泥地或是初墾地;而特殊環境地質條件影響較多,如火山噴孔、石灰岩地等,常有較特殊的生物棲息其間,石灰岩植物即是一個例子,該類植物只生長在石灰岩地區,而火山植物只生長在火山噴孔附近。…

閱讀全文第七章 台灣的生態環境

第六章 土壤與水土保持

  土壤並不是一堆雜髒的物質,它是地表岩石經過長時間的風化破壞作用,最後形成的一層自然疏鬆物質。土壤可以生產我們需要的食物和植物,所以與陽光、空氣和水並列為人類生存的四項基本資源。在岩石生成土壤的過程中,受下列因子的影響: 一、 氣候:特別是氣溫和雨量最重要。 二、 時間:是指土壤化育時間的長短而言。 三、 生物:以天然植物最重要。 四、 母質:是尚未變成土壤之前的風化物質。其中以母質的來源、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等最重要。 五、 地形:是指高山、丘凌、低地及沼澤等而言 若有兩個地方,上述五個因子都相同,其生成的土壤性質也會相同;若五個成土因子中任何一項改變,則生成的土壤就不一樣了。地表上任何相鄰的兩個地方,五個因子很難都一樣,所以任何地方的土壤都非常可能和它相鄰地方的土壤不樣。 土壤中有砂、粉砂和黏土的成分多。根據這三種物質的多寡,可將土壤分成許許多類。土壤中若砂的成分多,就稱為砂質土,例如砂質黏土、砂質壤土等。同樣,若黏土或粉砂成分多,就稱為黏質土或粉砂質土。若三者的比例使土壤無明顯的砂質、黏土質或粉砂質特性,則這種土壤就是壤土(圖6-1),壤土也是最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土壤。 ●圖6-1土壤質地三角形   蘭陽沖積平原的土壤母質,主要有片岩和黏板岩兩種,所以其土壤主要有片岩沖積土和黏板岩沖積土兩大類。片岩沖積土主要分布在冬山鄉阿兼城以南至武荖坑,向東南至新城和馬賽,向東北至奇武荖、武淵和利澤簡等地。黏板岩沖積土主要分布於三星至宜蘭市河谷,蘭陽平原的西部邊緣,羅東以東的月眉至五結,羅東以北至二結、員山及壯圍等地。此外,尚有石灰性土壤,分佈於礁溪東側及蘭陽溪下游地區的低窪地帶,和冬山鄉及蘇澳鎮的舊河床上(圖6-2)。 ●圖 6-2宜蘭縣土壤分布圖   地表的岩石雖然一直在風化,並變成土壤;但是卻也一直受到重力、風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使其從風化的地點搬運到其他地方去。若是人們不當的開墾山坡地,就會使土壤加速的流失掉。土壤的流失若僅由自然力的因素造成,稱為「自然沖蝕」或「常態沖蝕」;若土壤流失現象還受到人為活動 (如砍森林、興建社區或道路等 ) 的影響,則稱為「加速沖蝕」(照片6-1)。土壤一旦流失掉,農作物的生產量就會立即下降,所以土壤沖蝕問題與國計民生有密切關係。 ▲照片6-1棲蘭、英士之間的崩塌情形。   根據水土保持專家的計算,平地區域每年每平方公尺土壤沖蝕的最大可忍上限是1.1公斤;即使在非常陡峭的山坡地,最大容忍值也不能超過2.5公斤。而本縣蘭陽溪流域的沖蝕速率為每年每平方公尺卻高達8.2公斤,這是平地區域可容忍值的7.5倍,山地區域的3.3倍。 因為宜蘭縣的土壤沖蝕問題非常嚴重,為了保護宜蘭的土壤資源,所以加強山坡地的水土保育設施(照片6-3),維護山地的森林資源,及嚴禁不當的土地利用等都是宜蘭縣當前最為迫切的工作(照片6-4及6-5)。 ▲ 照片6-3蘭陽溪支流碼崙溪的攔 砂壩水土保育設施。 ▲ 照片6-4南方澳七公里地方採石場超 限利用的情形。…

閱讀全文第六章 土壤與水土保持

第五章 河川

宜蘭縣境內的重要河川有大溪川、得子口溪、蘭陽溪、新城溪、蘇澳溪、東澳溪、南澳溪、和平溪(圖5-1)等。這些河川均源於高山,河短流急(圖5-2),沖刷和淤積作用均極嚴重,河床多廣闊淺平,無顯著河槽。多雨時,洪水量鉅大,以蘭陽溪為例,其實測之比流量(集水區單位面積之流量)為黃河的一百倍以上。   蘭陽溪原名宜蘭濁水溪,主流長度為73公里,是全縣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發源於南湖北山(3535公尺)北麓,自發源地向東北流,其上游重要支流有馬當溪、逸久溪、米磨登溪及四重溪;中游重要支流有土場溪(照片5-1)、天狗溪、碼崙溪、梵梵溪、清水溪及粗坑溪;下游重要支流有羅東溪、宜蘭河及冬山河(圖5-3)。 ▲照片5-1土場溪峽谷和掘鑿曲流 ●圖5-1宜蘭縣河川圖 ●圖5-2河川剖面圖 ●圖5-3蘭陽溪流域圖         蘭陽溪的中上游,坡陡水急,河岸切割劇烈,砂石搬運旺盛,因為受到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的約束,呈西南-東北走向的縱谷(照片5-2)。支流都非常短急,在注入主流時,常形成小三山麓沖積扇(照片5-3)。蘭陽溪在牛鬥流出山谷,進入蘭陽平原,從此土石大量堆積,其年平均輸砂量為淡水河的二倍,是本省土壤流失相當嚴重的河川。 ▲ 照片5-2蘭陽溪上游的縱谷,左側為雪山山脈, 右側為中央山脈,右下角是土場,為太平山森 林遊樂區的入口,左下角公路彎入即為棲蘭苗 圃。主流河水來自左下角河谷,右下來會的是 土場溪,正右方來會的是天狗溪,兩溪之間的 草生地即是沖積扇。蘭陽溪在此雖是上游,卻 已呈現網流景象。 ▲ 照片5-3從南山附近往下游望蘭陽溪谷 ,右側為美羅沖積扇,已被切割為河 階。遠方左側為四季平台 ( 馬諾原沖 積扇)。   羅東溪發源於大元山(1489公尺)與烏帽山(1013公尺),其上游有番社坑溪(又名古魯溪)與打狗溪,兩溪在四方林附近會合,主流全長為21公里。宜蘭河發源於大礁溪山(1161公尺)與小礁溪山(1147公尺),上游有大礁溪、小礁溪、五十溪及大湖溪等,其主流長度為25公里。大、小礁溪於二結村相會,然後在宜蘭市與宜蘭河(照片5-4)會合。冬山河主流長度為24公里,發源於新寮山(1040公尺),其上游有新寮、舊寮、十三分、安平、照安等溪,會合後名冬山河(照片5-5,其下游地區有濕地,這是因為原本地勢低漥加上海岸沙丘阻擋排水所致。民國71年冬山河整治完成改善排水,現在已成為宜蘭縣重要的觀光遊憩區。 ▲ 照片5-4夕陽輝映的宜蘭河,頗富詩情畫意。 ▲ 照片5-5冬山河的黃昏,令人流連忘返。   新城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大白山(1369公尺),主流長度為22公里。其上游 為武荖坑溪,向東已流,於頂寮與大坑罟之間入海。武荖坑溪(照片5-7)以水質清澈聞名,正開發為風景區。…

閱讀全文第五章 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