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要先安頓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孩子。薩提爾模式中健康應對情緒的方法是「6A自我對話模式」:覺知(aware )、承認(acknowledge)、允許(allow)、接受(accept)、轉化(action)、欣賞(appreciate)。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情緒時,停頓下來,給自己兩分鐘時間,找一個小小空間,跟自己專注對話。
李崇建老師說,和孩子在進行好奇對話時有五不:「不指責、不命令、不說教、不引導到你要的答案,前三句不問『為什麼?』跟『你覺得呢?』」,一天練習十句、有來有往的「乒乓球式」對話。
[@more@]
師生溝通模式的二不二沒有:不說道理、不給答案、沒有目標導向、沒有「為什麼」。彰化市忠孝國小楊恩慈校長在親子天下的這篇文章〈認真的老師,你愛自己嗎?〉提到薩提爾模式的對話框架,其中「探索的語言」,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之間容易進行「一致性對話」。
什麼是「探索的語言」呢?它的要義就是「先關心人再處理事」。所以「探索的語言」要探索的對象是「人的感受」而非「事情的真相」。例如:「你怎麼了?」、「你還好嗎?」、「你覺得怎麼樣?」、「發生了什麼事?」、「怎麼辦呢?」、「我很好奇……」等。老師和學生對話時,要有真心、接納的好奇心,最好能叫學生的名字,加上適時的停頓。
在對話的過程中,重複對方的語言,幫助孩子覺察感受(你難過嗎?你生氣嗎?你害怕嗎?),然後精簡核對學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你想要表達的是……這樣嗎?」、「你的意思是……這樣嗎?」),幫助孩子承認與接納感受(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生氣、我知道你害怕)。老師可以重複學生的敘述,顯示老師積極聆聽與核對的態度。最後,可以詢問學生:「接下來你該怎麼做?」、「你希望老師幫助你嗎?」、「你希望老師怎麼做?」老師不要主動為學生想方設法,要讓學生學會為自己負責,就要讓學生習慣自己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