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這學年接了台師大的數學閱讀計畫,這個計畫開枝散葉,愈來愈多學校參與,尤其是偏鄉或小校,因為這個計畫挹注許多數位工具。

105-1的期末報告,我服務的學校也要分享成果。本來想要不用投影片直接講我的心得與想法,又擔心忘詞,於是臨時用 slides.com 做個投影片提詞,結果毫無章法的只講了三分之一。既然都作好講稿筆記,就一併記錄在這裡。

http://slides.com/chuyk/deck-1/embed

[@more@]

上學期的觀課教學演示,經費尚未到位,補助的器材都沒到位。校內的 chromebook 多數學生沒使用過,電腦課都是在電腦教室使用桌機。我擔心學生不熟悉操作,前置作業需耗費太多時間。

這個計畫有三大內容:文本閱讀、5C體驗式學習和數位工具,我選擇準備工具最少的文本閱讀操作。

當時考慮教學進度,畢氏定理是最適合的單元,計畫網站裡面也有許多前輩選擇畢氏定理這單元,大部份的文本閱讀就是讀課本找重點,或是教師準備文章讓學生讀,再不然就是看動畫影片。我想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內容,剛好南一版的課本裡有一題「引葭赴岸」問題,題幹是翻譯過的白話文,標題卻很文言,我就去尋找這個源頭,出自「九章算經」的「勾股章」。這節課就講這一題,讓學生一句句的預測、分析、討論,最後再用類似的應用問題加強印象。

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能自主學習、主動思考➜激發學習動機;
透過科技➜多元學習➜理解學習內容

說穿了就是讓學生「想要學」並且「學得懂」。

這樣跟傳統教學不是一樣嗎?教得很好的老師,靠粉筆一支也辦得到。學生會不會也因此將學習心態分開,做活動時認真,上課時消極?大武國中的教務主任在分享時也說,考慮的是計畫做的東西能不能移植到課堂上。

我目前想到的方法是:做活動的時侯讓學生用上課學到的能力解決。

數位閱讀計畫好處很多:

  • 激發教師改變(因為有誘因,例如讓老師接觸新的數位工具,讓學校有新的設備,也能讓其它沒參加計畫的老師有可能想試試看)
  • 培訓活動交流(全國的數學老師,在同一處場地彼此分享心得,這種教學匯流能創造更多的可能)
  • 參與教師溝通(計畫需要開會,也有教授協助專業諮詢,讓大家有更多的角度思考)
  • 建立教育共識(執行內容之一是家長的數位工具體驗,剛好能讓家長知道學生使用資訊設備能幫助學習,而且這麼好玩,進而支持老師的教學)
  • 增加觀課機會(參與學校的觀課教學日期事先公佈,開放課室讓更多人參與)
  • 提昇學習成績(潮寮國中的教務主任說他們實施之後,期待學生的會考表現都能有效減C)

爽文國中的王政忠老師說,他的分享簡報倒數第二張投影片內容都是:

不要完全複製我的教學法,因為你不是我,你的孩子跟我的不一樣。你必須消化吸收咀嚼,產生自己的教學法。

我們看了別人精彩的教學或教案,是否能複製經驗?觀課之後回去會學嗎?我猜多數的老師看完別人上課之後,回去一樣教自己的。

每個教師的個人特質不同,搞笑的、嚴肅的、互動的,這太難模仿。學生的組成背景差異也讓老師難以複製別人的教學方法。

花蓮的玉里國中有個專屬教室,讓老師複製他們的教學法,這操作方式是使用在同一班的各科任課老師,已排除掉學生差異,應該比較容易。

我認為,教學工具可以複製,教學理念可以複製,吸收各派精華之後,仍需自己整理消化,融合個人教學特質,方能成就適合自己的一套功夫。

看到別校的學生能上台發表,能製作筆記,能提升成績,令人心動。我最羨慕的是他們展現出的教師團結力,一群教師共同為著一個理念彼此合作,彼此激盪火花,創造出更多可能。

單打獨鬥很辛苦,教育需要大家一起往前走。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