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社區地圖==後埤社區道具達人蔡美英

『阮社區較早是有聽聲無看到影!』後埤社區志工隊隊長蔡美英如是說。

[@more@]

 

後埤社區在2009年由張樹欉接下理事長一職,力邀平時便熱心參與廟宇事務的張永德(阿德)擔任總幹事,一個主內,負責號召社區居民參與,一個主外,負責計畫申請、執行、推廣等工作,原本徒具形式的社區組織,在短短的二年內,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成為宜蘭社造界的新亮點;講到後埤社區,不再只是聞其聲而不見影,反而是社區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寄託。

 

37年次的蔡美英,是個週休二日的獨居老人,兒孫都在台北,假日才回來,她把平日的時間都用在社區參與,設在福德廟旁的關懷據點,週一到週五每天有安排二個人輪班,她自稱是『鎮殿的』(台語),每天都在這裡。『有心還做得來』,是大家對她的肯定。

(左為社區理事長夫人吳淑娥,右為蔡美英)

2012年,社區因為參加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規定四月份要交社區地圖的作業,總幹事阿德把這項任務交托給志工隊,蔡美英去請教一位當老師的社區居民,畫了一張平面的社區地圖,貼上照片,結果被嫌沒有立體感,在不知如何進行下去的情形下,她只好請示土地公給她靈感。

 

靈感果真來了!而且源源不絕。她用厚紙板做底,帶領志工隊成員,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拼貼剪黏;麻將牌是濱海公路兩旁的民宅,綠色吸管變成田裡的水稻,免洗筷是山藥攀爬的架子,塗上黑色的海綿剪成龜山島,海豚和飛鳥取自孫子的舊課本,船隻是色紙折的,廟宇建築用摺過的四色牌組合出來,金黃色的懷恩堂來自喜餅禮盒,涼亭的柱子是吸管外包上紙,廟脊上的龍鬚用的是紅銅線,後埤社區的冰淇淋地標是用乒乓球包上黏土做的……

https://youtube.com/watch?v=zq5HI9CdNBM%3Fversion%3D3%26hl%3Dzh_TW%26rel%3D0

 

與他們相伴大半輩子的居所——後埤社區,就這樣活靈活現地轉化到立體模型上,單單主要建築物的模型,就花了二週的時間製作,圍在社區地圖前,每個後埤居民都可以帶著喜悅與成就感,向人介紹他們的社區。

 

結婚前曾擔任過代課老師的蔡美英,其實早就是個道具達人,孫子讀幼稚園參加講故事比賽,道具都是她親手做的,得獎後作品還被收藏在過嶺國小。幾年前,丈夫因為中風驟逝,讓她頓時陷入黑暗中,生活失去目標,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事,幸好社區拉了她一把,每天跟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一起做社區服務,午餐有幾十個人『打斗四』,讓她得以走出喪夫之痛,每天都充滿喜悅。

有社區真好!——我想,這是後埤社區志工們共同的心聲吧。

(社區居民中午一起『打斗四』吃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