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粉是什麼做的?~~兼談教育處在地食材計畫

在店裡吃東西,同桌有一對情侶,

兩人為了吃『米粉』或『冬粉』有了一番討論 ……

[@more@]

 

男的有點無奈地說:『我搞不清楚米粉跟冬粉有什麼不一樣!?』

女生簡單扼要地用食材分辨告訴他:『米粉是米做的,冬粉是冬瓜做的~~』

『啥米?冬粉是冬瓜做的!!』(這句我在心裡的說,不是那位男生說的) 

她還解釋,米粉因為是米做的,所以沒有冬粉的透明度。(so,冬粉是冬瓜做的係因為冬瓜有透明感?)

當時真的有一股衝動想插話說:冬粉是綠豆做的哩!

可是,怕會讓人難堪,因為那男的對女友的話流露出深信不疑,很受教的樣子,便忍了下來。

 

想起,我們的學校除了專門學科之外,

還有生命教育、兩性教育、健康教育、 品德教育、環境教育、人權教育、愛的教育……什麼的一堆名堂,

但似乎忽略了跟每個人生活最直接關連的飲食教育:

飲食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而我們吃什麼、怎麼吃,也關係著環境的健康。

 

感受較深的例子是,幾年前參觀頭城千龜來朝的活動,在眾多參賽作品中,有一部份是學生(應該有中、小學),

因為這是從乞龜延伸發展出的創意活動,參賽的作品規定必須以可食用的東西為材料,

從學生的作品當中,可以看見這些孩子們使用的材料不是糖果就是餅乾,全部都是加工食品,

基本上,我覺得就這活動的精神來看,學生對於材料運用的創意顯然是相當貧乏的。

為何如此?自己推想,一來是現代的孩子備受保護,鮮少有機會自己運用食材烹煮東西,

當然陌生,不會想到去運用,也可能不懂得如何去創造、變化;

二來,他們的飲食當中,工業化生產的加工食品可能比例也蠻重的,是最熟悉的『材料』;

還有,最單純的原因~~買自己愛吃的東西,活動結束後可以吃!Wink

 

教育處去年開始推動的在地食材的計畫,因為不是參與其中的人,不瞭解相關計畫內容及執行情形,

但我認為,這樣的計畫,若是以學校來執行,其重點精神應該是著重在對學生的飲食教育,

因為若是把生產的任務交給學校承擔,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

畢竟營養午餐的食材提供,涉及消耗量跟來源的穩定性,跟一般自家買菜是很不同的事,

如何串連在地小農提供食材,這件工作宜有一個整合的機制,應該有專人負責,而這人不應該是學校老師,

老師的任務是在這個過程中去做好對學生的飲食教育。

如此,能帶動學校周邊小農的生機,也能引導朝向無毒農業,師生也吃得健康,所謂在地食材的意義才能凸顯。

 

 

延伸連結:

竹安國小午餐食材計畫部落格

 鄭文嵐:在地食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