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用乘法,不是除法

這世間是否存在完美的父母?

 

我們與主要的親人 ——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子女——之間的關係,

愛,是最主要的基底,但是,在愛之下,更深層的東西,


或許還交織錯綜著憤怒、害怕、怨恨與敵意,


這種愛恨交加的感覺,經常是一個人性格中最深沈的那個部分。

 

兄弟姊妹被喻為手足,真是巧妙的比喻。

手跟足各有其用,且各有其重,我想,沒有人說他總是用二隻手做完全相同的事,

也沒有人穿褲子時會同時舉起二隻腳,肯定有慣性或其他原因左右著我們。

在父母之前,手足都是自己的孩子,然而,正如我們在使用我們身體的手足,

不可能對不同的孩子們有制式的、標準的互動方式,關係的親疏也不盡然一樣。

這是人性很真實的地方,我們必須先去接受,


然後,我會告訴你,在父母前,手足其實是親情的競爭者。

 

生了老大子凡之後,因為她身體健康上的諸多狀況,我對再生一個這件事一直很抗拒。

後來,在孩子的父親一直認為要生個兒子才行,子凡則抱怨自己很可憐,沒有兄弟姊妹作伴,

而我也很渴望能當個『正常』的母親,在三方壓力作用之下,阿良來到我們家。

懷孕期間,子凡多期待弟弟的誕生,(PS.我們是到阿良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他的性別)

因為我在家生產,整個過程子凡也都在一旁觀看,一起迎接弟弟。

不過,蜜月期比坐月子的時間還短,競爭者的關係,旋即浮現。

 

阿良喝母奶,跟母親的關係自然更緊密,

子凡開始計較,為什麼弟弟可以喝,她不行?

為了讓她獲得滿足,有時會擠奶到奶瓶給她喝,她也真喝得好高興。

另一方面,要『感謝』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的火上加油,

我真的不懂,怎麼就是有人會熱中於對孩子挑撥地說:『爸爸媽媽今馬較疼弟弟,無愛你啊!』

而且,這樣的人絕對不止一個!

加上,對一個重男輕女又老年得子的父親來說,這種時候會忽略已然懂事的女兒,其實也是正常。

 

從原本集眾人關愛於一身,到覺得被冷落,除了言語直接的表達,子凡也用身體來抗議,

她變得更常、也更容易不舒服、生病。

以前她一生病,我大概就24小時照護,想盡各種方法讓她能舒緩一點,

或許,這個方法可以讓她扳回一點劣勢,讓大人花更多時間在她身上。

只是,自己一個人,要處理家務、要照顧小的,已經常常感到窘迫,

大的再生病,真的會讓人力不從心。

我承認,有時候是不得不去忽略孩子的需要,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心理壓力。

 

等年紀再大一點,態勢很明顯地,子凡在這場競爭中居於弱勢,

於是,她開始欺負弟弟,動輒粗手粗腳地待他,或故意假裝是不小心地碰到他、打到他,

我看在眼裡,知道她並不是對弟弟壞,而是沒有辦法平衡自己的被剝奪感,藉此發洩,

因此總是忍下來,閉一隻眼、睜一隻眼。

可是爸爸就沒辦法有這種理解,只要弟弟稍稍發出呼救聲,經常就換來他的責備聲,

如此惡性循環越來越嚴重,變成只要爸爸對她大聲說話,她就委屈地淚流滿面,

也更常責怪弟弟,說是他害她被罵。

 

因為父親對弟弟的疼愛是眾人看在眼裡,讓子凡對父愛的需求益加強烈,

每天早上起床,睜開眼一定說:『爸爸我好愛你!』可惜,總得不到正面回應。

解鈴還需繫鈴人,但是跟孩子的爹溝通無效,我也只能做我自己可以做的。

我想讓子凡知道她對我而言是重要的,是獨特的,跟弟弟並不一樣,

我開始每天親手畫一張卡片給她,告訴她這只為她而畫,弟弟可沒有,

有時候,也趁母女獨處時,跟她講悄悄話,讓她保有一些只跟媽媽共享的東西。

過一段時間,真的有感到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抱怨我。

 

慶幸的是,爸爸後來也有一些領悟,開始給她正面回應,教她功課、買東西給她、帶她出去玩,

今年還主動提出暑假要帶她出國 ,也真的去了。

父女兩人一趟日本行回來,感覺這孩子終於能夠重新回到平衡點 ,真是令人欣慰。

 

對家裡有二個以上孩子的家庭,這種手足之間的競爭關係,應該都會遇見過吧!

不在意的父母,或許就照著自己的直覺處理:細膩的父母,可能會為此而擔憂,

讓我想起一句話:愛是用乘法,不是除法。

面對更多的孩子,是激發我們如何把愛相乘到最大的範圍,一起在愛中成長,

而不是侷限在某種程度當中,用除法將愛分配給身邊的人。

 

現在的子凡,說真的,還是會小小地欺負弟弟,但我覺得那是她性格有趣、愛搞笑的一部份,

只要不出人命,喔~不是啦,是無傷大雅,也就不用太在意。

她是很愛弟弟的,因為他們是前世就相約來作姊弟的,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