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武漢肺炎疫情近日急遽升溫,雙北進入三級警戒,許多縣市首長紛紛宣布進入『準三級』,在恐慌心理加持下,出現物資搶購潮,賣場工作人員結帳、補貨都來不及了,如何做實名制、人流管制、維持社交距離?原本提升警戒是為了阻斷病毒傳播鏈,變成是人群密集聚集增加風險,讓人哭笑不得。
『恐慌』究竟是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和『恐懼』有什麼不同?讓我們先感謝這些搶購物資的人,提供認識恐慌的最佳教材吧。
恐慌是種盲目、情緒性的行為,基本上就是沒有辨別能力。如果你沒有參加搶購行列,恭喜你,表示你的辨別能力有某種程度的水準。
恐懼和恐慌有何不同?我們會恐懼是因為明白事情帶來的後果,所以恐懼的功能是讓我們有所防備,會有保護的作為;因為恐懼看不見的病毒,我們做好自我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不覺得恐懼的人,自然無所謂這些防疫措施。
恐懼表面上是負面的情緒,但實際上卻是正面的,怎麼說?讓我們願意面對恐懼、戰勝恐懼的,是因為我們知道還有比恐懼更重要的東西;所有第一線的防疫人員不是不會恐懼,而是為了守護家園、守護他們所愛的人,帶給他們力量。除非你屈服於恐懼自我放棄,在疫情嚴峻的時期,恐懼絕對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
疫情是世界性的,已經蔓延一年多,看來短期內也不可能停歇,我們面對的是一場長期抗戰,如何避免恐慌儼然是項重要的能力,我認為有以下五個重點:
(1)明辨資訊來源:
恐慌盲目、情緒性的特質,是各類假訊息傳播的溫床,建議明辨資訊來源,以接收官方資訊為主。
(2)增強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長期累積來的,平時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多些自我覺察有助調整負面心態。
(3)盡量如常生活:
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儘量維持如常的生活,不要這個也不敢、那個也不做,因為如常有助於個人心理狀態的穩定,只是跟以前相較增加些不方便,學習接受就不會抱怨。
(4)維持情緒穩定:
其實情緒就是反應你的心念,心念調整情緒就可轉化,保持正念讓自己情緒穩定,自然不會恐慌。真的遭遇嚴重困擾,可以尋求專業協助,不要讓自己陷入情緒籠牢。
(5)提升自律能力
能自律代表自我調節能力好,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世事多變』,明白這個道理,遇到狀況時就不會一味抗拒、抱怨,能從容應對,正如防疫工作必須做滾動式調整,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才是智慧。
『超前部署』跟『超前恐慌』是兩件很不同的事,誠心祈願大家都能身心平安健康,疫情早日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