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的機會閱讀到商業周刊1637期中一篇文章「讓別人贏」,作者是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先生。文章中說了一個小故事摘要如下:
在國家戲劇院有場黃俊雄布袋戲的公演,老爸約老媽一起去看,老媽覺得看布袋戲表演她興趣不大,就說不去了,老爸只好約了老朋友去看。回來後老爸告訴我:「厚!那個布袋戲真的是我看有史以來最棒的表演!」晚餐後,老媽問起,那個布袋戲怎麼樣?老爸在餐桌上淡淡的說:「妳真是有先見之明,還好妳沒去看,表演就一般般。」吃完飯,我問老爸,你怎麼和老媽說表演普普通通不好看?老爸笑著說:「你要懂得讓別人贏呀,如果我回來和她講:『哈哈,妳活該,那麼好看就是沒去看,妳就沒看好戲的命,以後知道了吧!』這當然也是一種做法,但是對整件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我看到好看的表演,對我來說已經賺到了。多講一句話讓她贏,讓她覺得做對了決策、讓她心理更舒服。其實,讓別人贏,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
當然輸或贏的情境、定義等等都不同,也不可一概而論。反思自己在教育現場,在我們現行的教育中,真的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幫助孩子去爭取「更好」的表現。當然表現優異並沒有問題,但我們真的比較少教孩子面對,「贏了又如何?」「輸了又怎麼樣?」或是「我可以接受別人比我表現更好!」「並不是所有的事都盡如我意!」
但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當面對孩子不如預期的成果,我們(父母或師長)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溝通,你可以否定孩子的努力?或是尖酸的挑對方的毛病?你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為對方開心,也允許自己的難過與失望,並鼓勵孩子收拾情緒為下一次準備,或是嫉妒別人的成功?攻擊別人?甚至否定自己的價值?
當孩子確信表現並不等於價值時,他也會更勇敢的嘗試,因為不怕面對未知的結果,在勇敢嘗試的過程中,享受每一次的挑戰!輸贏不是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我的挑戰,評估輸贏時,別忘了各個面向的均衡。這樣的事實,並非要求自己全面皆贏,而是坦然自在地接受人生中不同面向的各種輸贏。即使樣樣都輸,你至少還能贏得自己。真正的贏家是:喜歡自己目前的現狀,但不是原地踏步,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