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三過教育」 弱化教育發展
摘至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32期
【文 / 吳清山 院長】
教育發展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之久,古今中外教育家也提出很多的教育理念,指引教育發展方向;但在實際教育運作上,仍然產生一些教育問題,顯然教育發展涉及到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各因素。
國內教育受到升學主義及家長迷信「明星學校」和「別輸在起跑點上」觀念,衍生了教學不正常及學生沉重學習壓力,致使學生難以享受學習樂趣,此也扼殺學生學習潛能和創造力。不可否認地,觀察目前教育場域中,國內出現三種教育的現象:
第一是過早教育:部分父母或家長相信「孩子愈早學愈好」,因而未能考量孩子的能力、興趣和性向,就提早讓孩子進行各種才藝學習、外語學習或智育學習等,造成「揠苗助長」的情事,可說是司空見慣。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一定的過程,過早教育對孩子是否有利,值得家長深思。孩子身心發展都未準備好,就讓孩子過早接受教育,可能未見其利、反受其害;萬一學到錯誤的方法或習慣,甚至造成「懼學症」,那更大大不利於孩子發展。
第二是過度教育: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泛指教育發展的速度超過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造成教育的過量,造成過多的學校和資源浪費,學生不會因為學校過量擴充而得到利益;相反地,學校數愈多,品質參差不齊,學生無法享有高品質的教育,這就是教育過度擴充的後遺症。事實上,教育經費大餅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學校多就會不斷增加資源與經費,反而會因此使資源稀釋,學生學習自然受到影響。
第三是過量學習:過量學習來自升學和考試,學生需要不斷反覆地練習和學習,若只埋首於書本的知識,無暇進行其他藝能性或體能性學習,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人格健全。俗語說:「過猶不及」,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孩子過量學習,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影響到健康,更會影響到創造力。一般而言,學生腦中填得太滿,會造成孩子沒有思考的空間,就容易造成一般所謂「書呆子」,不食人間煙火,反而不利於學生未來發展。
「三過教育」,可說是來自於人為因素居多,俗語說:「解鈴人還要繫鈴人」改變家長和教師觀念乃是關鍵所在;觀念不改變,一切努力都會徒勞無功。
學生學得太多、太雜或教師教的太多、太廣,無法吸收消化,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並不符合教育目的。「學多不如學好」、「教多不如教會」,才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條教育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