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來自於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早上聽廣播訪問吳寶春,主持人問他,怎麼都不怕人家學,把秘訣都告訴大家?

吳寶春說不用怕人家學,因為知道秘訣後,還是需要多練習,沒有練習就算知道怎麼做,還是做不出來跟人家一樣的味道。主持人這時提到了"異數"這本書裡的,成功來自於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教學不就跟做麵包一樣嗎?

~~~~~~~~~~~~~~~~~~~~

10月初到高雄,有個6小時的分享,最後有個老師提問:創意怎麼來的?怎麼可以想到這麼多有創意的方式?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應也是用"異數"這本書裡的這一句

成功來自於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我用做麵包、饅頭來說明

現在網路上食譜很多,甚至還有影片教授各種手法,做麵包做饅頭的技巧很容易取得,但如果沒有開始,一切都只是零。

既然知道了技巧,就得多做練習,在練習時遇到困難(饅頭表皮皺皺的、麵包吃起來像發糕……),再找方法、修正、再練習。熟練了後,開始有了創造。

創造之後獲得滿足,會更加努力的創造。

對於教學,我是充滿興趣的,喜歡這件事的,加上我無法忍受一成不變的個性,每學期我都在做各種適合這個班級的調整,遇到問題我選擇的不是抱怨,而是想辦法解決,我無法忍受一件事一直困擾著我,所以總會想盡辦法去改善。

思考如何改善時,我想的是:這樣流程順不順?那樣適不適合我的班級?

我曾經為了交作業的流程,站在賣場裡兩個多小時,站在每種籃子前面想:這個籃子若放在我教室裡,要放哪裡、怎麼運作、學生要怎麼才不會塞車……

同樣的,我學到了新的教學知識或技巧,我也是再三考慮將它改成適合我和班級的運作。

要到食譜很簡單,但其中的眉眉角角小細節才是需要請教別人的,但如果沒有練習過,怎麼知道哪裡需要眉眉角角呢?

原來擀麵也有小細節、原來蒸饅頭的鍋蓋怎麼蓋也是有小細節

聽了各種研習,抓到一些概念,回到教室我大概只留下小部份記憶,憑著這點概念的小記憶,我會開始思考如何用在教學、用在班級,我從來不會跟講師要簡報或資料,因為回來說真的也不會再看,我只會複習我自己的筆記,因為當時的筆記一定是記了最想要記住的東西,這些東西在腦海裡,某一天醞釀甚麼的時候,會跳出來,再重新想一想這樣流程順不順?那樣適不適合我的班級?

我想,複製非常簡單,一個鍵就可以了。

只是,複製了,然後呢?自己學到了甚麼?適合自己嗎?

不了解其中設計的真正目標,複製有用嗎?好用嗎?

複製前應該要多想想:目的是甚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再想的是,適合嗎?需要調整嗎?怎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