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噶瑪蘭人舊聚落流流社,位於宜蘭五結鄉季新村,在冬山河下游南岸,與親水公園隔河相望,是蘭陽平原上殘存的噶瑪蘭舊社之一。
清代史載噶瑪蘭聚落有36社,約五千人,蘭陽溪以北有20社,主要分布在宜蘭河流域的礁溪、壯圍和宜蘭市;溪南有16社,主要位於冬山河流域的五結、冬山和羅東,流流社即是溪南16社之一。流流社的聚落早期噶瑪蘭人多傍水而居,或居於平原上凸起的高地,以農耕、漁獵為主,過著樂天悠游的初民生活,「流流」二字由噶瑪蘭語音譯,意思是地形細長或水流沖積之地,流流社址即位於冬山河南岸的高凸沙地上。
流流社聚落入口聳立著一顆高大的橄欖樹(大葉山欖)為聚落地標,早期馬偕牧師當年遊經之處,就會設立教堂並栽種幾顆橄欖樹,流流社內的橄欖樹,相傳即為馬偕牧師所植,加上樹形高大,果可食用,又能做染布材料,故亦深受噶瑪蘭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