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社區 獎不完

社區持續辦理各項活動,參加開羅200週年歌唱賽,榮獲長青團體組優等。2003年春節街景佈置第5名,2004年真善美合唱團榮獲團體組特優,2005、2007年春節街景佈置佳作,2004~2007年每年均獲藝穗節踩街佳作,2006年南昌合唱團榮獲團體特優…等。社區居民在屢次的活動中,出錢出力締造佳績。

YCEF20080904-01

南昌社區 羅許基金會

該會為台灣省政府第一個核准成立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迄今39年始終堅持以「慈善施醫,公益服務」來關懷社會。雖然創會初期相當艱辛,仍然一步一腳印,積極努力,希望能以最大的熱忱來回饋地方與奉獻社會,基金會創立于民國58年(1969)元月20日,由羅文堂、許文政賢昆仲,恪遵其尊翁 羅許阿隆老先生之遺願,以「仁愛為懷、博愛濟世」之奉獻精神而成立,全方位關懷國民身心健康,並辦理老、幼、殘、貧之社會慈善及救助事業,以弘揚 國父孫中山先生「大同世界」之崇高理想。

YCEF20080916-01

南昌社區 DR.Oki 大醫師

范鳳龍醫師1913年1月14日生於斯洛法尼亞的碧安娜市。父早逝,母親是虔誠天主教徒,期望他成為神職人員。長大後習醫,安慰母親說:我將以醫術宣傳天主的福音。二次大戰後離開共產南斯拉夫。民國41年(1952)遭中共驅逐,隨即來台創立羅東「聖母醫院」,凡38年未曾離開醫院,甚至最摯愛的母親過世,也未返鄉奔喪。他非神職人員,卻終生未娶,38年來未領過薪水,少數零用金也都塞給貧困病人,行醫38年開過8萬餘刀,救人無數,一生淡泊隨遇而安,民國90年(2001)10月11日蒙主寵召,送葬人數超過2,000人,行列綿延2

YCEF20080913-01

南昌社區 博愛醫院的地標

博愛醫院創始人羅文堂、許文政賢昆仲,恪遵其尊翁之遺訓「仁愛為懷、博愛濟世」之奉獻精神,創立醫院。是時在醫院右前方即大閘門畔,荒煙蔓草,遂於空地一隅,闢小型之河濱公園,園中恭塑 國父遺像,書「博愛」兩字,面向南門港的河中央,與博愛舊大樓,遙遙相望。宛如在叮嚀後世的博愛人,莫忘創院之艱辛,更該學習 國父世界大同之博愛精神,為當時博愛醫院之地標。屢經變革, 國父遺像,至今仍然矗立原址。和羅東國小後門比鄰,似乎在督促莘莘學子,努力向學,將來共同實現其偉大之理想。

YCEF20080920-01

南昌社區 土地公與社區

每年農曆8月12日起,即有一連串之慶祝活動,酬神演外台戲,祝壽祈福拜豬公、自由歌唱、猜燈謎…等,其中又以中秋夜最為熱鬧,社區各班隊全員出動,使出渾身解數,表演節目,穿插於自由歌唱和猜燈謎活動中,頓時將廟埕前後和馬路堵塞,人頭鑽動,蔚為奇觀。節目欲罷不能,但總是在顧及鄰居安寧中,圓滿結束。

YCEF20080910-01

南昌社區 南昌社區簡介

本社區在清代為十六份?之一部份,早期涵蓋今之成功、南豪兩里統稱「南門」,面積0.1661平方公里,人口約3,242人。世居民眾皆以務農為主。待聖母和博愛兩大醫院興建後,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新大樓鱗次櫛比,故重劃區域,東以鐵路區隔羅莊里,西以中正南路劃分南豪和成功兩里,南接冬山鄉冬螺圳,北以南門港為區隔,地處羅東鎮之南隅,喻「南方昌盛」。

YCEF20080901-01

南昌社區 地靈人傑(以下用台語讀音)

美麗的羅東城,上好豎起的所在—南昌社區。 文風鼎盛,公學校甲護理,教學先生滿滿是,校長無稀奇,讀冊吟詩的好所在—南昌社區。 人才薈集,中央監委甲國代,縣治議長甲鎮長,議員是我尚麻吉,腳踏馬屎憑官勢—南昌社區。 唔免驚聖母揹置胛者胼,保庇大家平安無代誌,嬰仔好搖飼,老人喫百二,博愛是咱好厝邊,健康營造的好所在—南昌社區。

YCEF20080930-01

南昌社區 南門舊街和新街

南門舊街未重劃前包括中正南路。爾後聖母醫院成立,大門改向中正南路出入,促進兩旁商店街之營業,後又隨著博愛和聖母新大樓大門之轉向南昌街,舊街逐漸沒落。南昌里碩果僅存的有聖母商行什貨店和南賓小吃部。南賓小吃部由陳阿賓老先生,於民國50年(1961)左右所創,早期以手工肉包聞名。店名南昌包子店,其超人手藝撐起小吃一片天。每逢用餐時刻,座無虛席,等待之人潮蔚為奇觀,業界無人不知。新街沿博愛舊大樓到鐵路地下道,遍佈小吃和醫療用品店、便利商店,傍晚時分人潮湧入,小吃攤販聚集,加上排班計程車隊,交通往往為之阻塞。

YCEF20080927-01

南昌社區 歷史的見證-金陵一村

民國38年(1949)冬,國共內戰國軍退守台灣,大批被服廠員工隨軍來台,緊急安置於現在的開元市場,即當時的金陵新村,民國56年(1967)市場興建遂又搬遷,成立一~六村,散居羅東各地,唯獨一村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全盛時有160多戶,1,000餘人。現在各村皆改建集中於梅花湖近郊,唯獨一村因故未能搬遷。因年代頗久,雖屢經翻修,仍略顯老舊,新一代外地謀生置產,目前皆為老人看守家園,相信不出幾年,將形成歷史古蹟。

YCEF20080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