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社區–普濟寺

清宣宗道光29年(1849),雲南太和人董正官,號鈞伯,升任噶瑪蘭通判(如今之宜蘭縣長 )拱普庵祖師來蘭陽參拜。

4年後,即清文宗咸豐3年(1853)受暗襲,死於大坡(礁溪鄉龍潭村),是清朝在噶瑪蘭第一位壯烈犧牲的地方行政首長。今宜蘭市神農路二段162號「先帝神宮五穀廟」有董正官的長生祿位(神主牌位)奉祀之。董通判後裔在普濟寺周圍附近定居,當地人稱「姓董城仔」或「城仔底」,通稱「普王公城仔」。 

佛教禪宗臨濟宗第12世,初振化於袁州南泉山(江西省宜春縣)佛、道雙修,道場之盛甲天下。南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入寂有靈,凡有禱者其應如響,元初加贈大德慧慶之號,又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1320),南康沙門宗於蘇州(江蘇吳縣)城西建慧慶禪寺,塑普庵祖師祀之,今普庵祖師廟正殿背底亦有配繪普庵組師圖像,道教稱普庵真人,民眾稱普王公。宜蘭市聖後街138號後普濟寺(普王公廟)係宜蘭縣內唯一奉祀「普庵慧慶普王公」為主神之寺廟,每年農曆正月27日有慶典活動。 

 

中正社區–法蒂瑪教堂

每一回經過宜蘭市聖後街164號,看到法蒂瑪教堂,總不瞭解這「法蒂瑪」三個字是何意義 ?

經探訪來宜蘭十多年的閩北人陳西滿神父,才明白法蒂瑪原是西歐葡萄牙的一個地名。1917年的「耶穌聖体聖母節」,聖母瑪莉亞在法蒂瑪顯現神蹟,該地從此具有使信徒心靈深處充滿無比的平靜與幸福的意義。天主福音傳到台灣宜蘭來,深信法蒂瑪奇蹟的神父與信徒們,便將聖後街的天主堂命名為「法蒂瑪天主堂」。於是聖後街天主堂,與泰山路天主堂、神農路天主堂,在宜蘭市鼎足而三。 

 

中正社區–石敢當

在力新路16巷內及聖後街158巷巷口處, 各有一座石碑, 如不特別留意,很容易會忽略而過。 它們正是宜蘭以往常見的街頭避邪物:石敢當。 
昔日農業社會,科學較不發達,人們往往將一些不能控制的災禍,不能解釋的現象,歸之於鬼邪作祟,尤其是巷弄入口、三叉路直衝處、橋頭、河岸、塘邊,由於易生意外,更被視為不祥之地。
於是人們便在這些地方立一個象徵泰山山神的石碑,以鎮邪煞,這就是石敢當的由來。
每年農曆8月15日中秋節,有石敢當會之信徒,前往祭拜。
隱藏於聖後街158巷口的石敢當為長條型,石碑上的獅頭浮雕,嘴中啣劍雙眼圓睜,形貌似乎更顯威猛。此石碑曾遭不明人士破壞,將整個基座移至旁邊聖后幼稚園內,經園內陳神父通報,在里長的處理下,方又移回原址。
如今生活形態改變,昔日民間隨處可見的石敢當已越來越少。少數僅存的,也往往因街道拓寬,改道而被遷移或損毀,威猛的石敢當,面對歲月的侵蝕,不禁也要感嘆「有志難伸」。
位於力新路16巷內的石敢當較小,石碑略呈梯形,碑文刻有石敢當等文字,「石」字多刻一 點如圖,應是雕刻師神來之筆。 
 

中正社區–宜蘭縣內的家廟祠堂,游姓有5座,居各姓之冠。

宜蘭市有2座:1座是聖後街118號「盛蘭堂」,屬「王 」(才游)血脈。稱「王 」係唐末王潮,於公元891年創建閩國,於今福建省境內,五代初,王氏後裔患難播遷,歷北宋、南宋、元朝,至明成祖永樂甲午12年(公元1414年),王念八公自寧化遷入福建省詔安縣秀篆,念八早逝,遺子王先益改姓,稱 先益,所以一般通稱「王 」。
另一座在崇聖街83號「立雪堂」,屬「清游」(方游)血脈。閩國傳承55年,於公元954年覆亡,王審知之子王延政遷徙至金陵(今南京),幸未遭遇王孫被誅掠厄運,然迫於時勢,紛紛改姓以避禍,有改姓游,國破家亡,如魚游來游去;有改姓尤,以避災禍怨尤;有改姓沈,與「審」諧音,以示王審知後裔;有改姓葉,如樹葉飄零,不知所止;王、游、尤、沈、葉原是同一血脈。
 

中正社區–黃纘緒(二):黃舉人宅

黃舉人一輩子娶5妻,生13子,子孫繁衍,基於需要在宜蘭城內廣置房舍,因中正社區屬於清朝當時宜蘭溪北文人、官員聚居之處,黃纘緒家族之下的屋舍也皆位於本社區。
象徵黃纘緒功名的旗杆硤,今存放在後裔世孫宜蘭市民代表黃定和新興路家後院內。今宜市孝廉里,名稱由來即是為紀念黃纘緒舉孝廉歸。今黃舉人宅皆已拆除,片瓦不存,只能追憶,一在力新路上,一在新民路100巷友愛百貨前停車場,一在新興路孔廟前。值得慶幸的是,黃宅構建目前存放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將於當地復建原狀,作為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範例。
 

中正社區–黃纘緒(一):行誼

黃纘緒於道光20年(1840),時年24歲時考中舉人,是噶瑪蘭地區第一位舉人,所以被冠以「開蘭舉人」銜稱。
據史料記載,當時彩繡旂旗,鼓吹陣鳴,風光熱鬧,聲動鄉里。
黃纘緒得此功名後影響蘭地文風趨盛,特別是啟發之後的開蘭進士楊士芳於田中望嘆曰:「余何日得如是乎?」並勉力效法。
開蘭舉人、開蘭進士前後輝映,又都在中正社區內,既是中正里也是全蘭陽的光彩。
 

社區日曆-八寶社區-八寶社區活動中心













八寶社區 八寶社區活動中心
八寶社區活動中心,比鄰訓民堂與老人休閒中心,前有一片大廣場,是社區居民們舉辦節慶活動的最佳地點,不論是媽媽教室、中秋聯歡晚會還是廟宇神明的誕辰,都會看到熱鬧的人群與精彩的表演,透過這些活動,讓居民們有更多的生活樂趣和交流的機會;不久前才剛整修完,更漂亮的外觀與舒適的室內空間,將持續帶給八寶社區旺盛的活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中正社區–楊士芳(二):進士第

楊士芳中進士之後,
先重修擺厘故宅(位於今宜蘭市進士里),
並於光緒11年(1885)於聖後街新築三合院為其城內住所,
人多稱之為「進士第」,
其正廳中門上仍懸有「進士第」牌匾一座。
此宅正身寬3開間、左右落鵝各2間,
左右護龍各為5間之三合院,並有門屋一座,
頗具規模。
近代「進士第」因後人陸續變賣土地與改建房舍,
僅僅留存正身明間公廳為原貌,
行經該地,若不仔細辨識,
隨即淹沒在都市叢林中。
先重修擺厘故宅(位於今宜蘭市進士里),
並於光緒11年(1885)於聖後街新築三合院為其城內住所,
人多稱之為「進士第」,
其正廳中門上仍懸有「進士第」牌匾一座。
此宅正身寬3開間、左右落鵝各2間,
左右護龍各為5間之三合院,並有門屋一座,
頗具規模。
近代「進士第」因後人陸續變賣土地與改建房舍,
僅僅留存正身明間公廳為原貌,
行經該地,若不仔細辨識,
隨即淹沒在都市叢林中。
先重修擺厘故宅(位於今宜蘭市進士里),
並於光緒11年(1885)於聖後街新築三合院為其城內住所,
人多稱之為「進士第」,
其正廳中門上仍懸有「進士第」牌匾一座。
此宅正身寬3開間、左右落鵝各2間,
左右護龍各為5間之三合院,並有門屋一座,
頗具規模。
近代「進士第」因後人陸續變賣土地與改建房舍,
僅僅留存正身明間公廳為原貌,
行經該地,若不仔細辨識,
隨即淹沒在都市叢林中。
 

中正社區–北門

清嘉慶18年(1813)宜蘭城建構完成,周圍接近圓圈的造形,圓圈640丈,東西直徑、南北直徑皆約180丈,為當時全台各城之中最圓形的城池。宜蘭城在道光末葉改為石質城牆,依清朝往例,縣級城有四門,而宜蘭城多了一個小東門,作為緊急逃難之用。
五座城門名稱及現址如後:北門,坎興門,在舊城北路與中山路交叉口。南門,離順門,在舊城南路上,今台銀前。西門,兌安門,在舊城西路與文昌路交叉口。東門,震平門,在舊城東路與新民路交叉口。小東門,迎春門,在舊城東路與聖後街交叉口。其中,北門與小東門位於本社區內,又以北門口為宜市通往礁溪、頭城、台北必經的孔道。
 

中正社區–「中正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宜蘭市中正里前身為坎興里、文苑里、重健里3個里,民國67年4月24日調整合併為中正里,有紀念 蔣公中正先生之時代意義。本里面積0.0433平方公里,清代屬於艮門,即東北方之意。共有14鄰283戶,840人,男388人,女452人。本里更於民國89年7月1日依(89)府民社字第71589號正式成立中正社區。中正社區是古宜蘭城核心內10個里之中,首先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里。首屆理事長由里長邱明芳先生出任,常務監事為林焜岳先生,總幹事為張瑞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