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社區–環保先鋒-財團法人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

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於民國89年,由一群熱心環保人士捐助設立,以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及提升環境品質為目的,基金會從民國89年起至今在縣內外舉辦各項環保宣導活動,如空氣污染防制宣導–自行車活動、宜蘭縣有機資源廚餘處理教育、種子講師培訓研習、我愛河川宣導–健行活動、生態教育旅遊、推動資源全面回收…等等。在全國巡迴推廣廚餘回收,以PP袋堆肥製作有機堆肥,更以廚餘高速發酵處理機製作有機肥料,此方法不僅不會造成其他資源回收的污染,也可以減少蟑螂、蚊蠅及老鼠等病媒的孳生,更可使有機農作物提高產量數倍,實施成果輝煌。

 

民權社區–林家紅瓦厝

紅瓦厝是由林氏渡台六世林樹先生所建,因當時兄弟分居,在民國35年經人介紹向林本源先生租耕農地,於9月中帶領全家,由壯圍鄉美福村遷移來此耕作,因初來宜蘭無居所,暫時借住豆油館房舍。民國36年底才在本農地填土建築草茅房屋,於民國37年初完成搬入定居。經全體家人共同努力與打拼,稍有積蓄,始於民國41年用里阿卡拖運砂石磚瓦等建材,改建為磚造紅瓦厝。在此居住孕育繁衍的子孫約近百人,因時空的轉變已非昔日的農業社會,現均分散居住各地。

 

民權社區–宜蘭地政事務所

宜蘭地政事務所位處本社區女中路13號,於民國35年11月奉行政院長官公署頒佈設立,原隸屬台北縣管轄,至民國39年10月宜蘭縣始奉准設立縣治,改隸屬宜蘭縣。故廳舍分別歷經民國55年、民國65年、民國69年等多次改建,其轄區含括宜蘭縣溪北5鄉鎮市-宜蘭市、頭城鎮、礁溪鄉、壯圍鄉、員山鄉(另含大同鄉境小部份)之土地。為滿足民眾需求,因應內政部地政司統一指導建置電腦網路資訊系統,以供各轄區民眾申請電子地籍謄本、地價證明、地籍圖謄本等及受理申辦土地、建物等相關地籍資料異動之需要,現有廳舍不敷使用,擴建又無土地,乃於民國93年遷建於民負社區之泰山路原調查局辦公廳舍。

 

民權社區–蔣渭水先生與渭水路

 領導台灣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的蔣渭水(1890-1931),是日治時代最重要的政治社會運動家,他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聯盟,從事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專制與苛政,爭取台灣同胞的自由與平等,犧牲奮鬥,堅強不屈,成為台灣人自覺運動的主要象徵,更為台灣近代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重要史頁。而宜蘭市正是這位賢者生長的故鄉,這是宜蘭人莫大的光榮。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抗日鬥士,宜蘭市內這條通過民權社區的省道「渭水路」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惜這條二次大戰後命名的渭水路,竟然很諷刺的依宜蘭縣政府的省道統一命名政策,於民國93年8月23日(剛好是73年前於台北市舉行的蔣渭水大眾葬告別式的同一日)由省道旁住戶投票下,被「中山路」所取代,這是一件很令人感傷與遺憾的事。
 

民權社區–追尋鼠疫醫院的省思

社區的中心地帶-復興路、中山路、農權路、中華路所圍成的這一區塊,現在雖然蓋上了警察局、衛生所、自來所公司宜蘭營運所,及警察局停車場等雄偉的辦公大樓,及寬敞的停車場,但在老一輩社區居民的心中卻永難忘懷那一頁頁的辛酸。早期醫療不發達,一種經由老鼠傳播的傳染病-鼠疫,無藥可醫,日本政府就在這一塊地上蓋了簡易醫院,將患者集中,束手無策,待其自然死亡之後,即送至「燒死番」(現今宜蘭高中操場)火化之,傳說中亦有逕行就地掩埋之,是以蓋在該處之警察局官舍,偶有靈異事件傳聞,而該警局官舍少有人進住,荒煙蔓草,更增添幾許神秘。從日治至現今傳染病之預防與治療實為衛生醫政單位重要之課題。

民權社區–鎮南宮

鎮南宮建在民權社區,早期地名叫南門外帝君廟,宮內奉拜關聖帝君,本宮有百年歷史,當初建築是木造廟宇(聽說以前是用泥土雕塑神像),坐南向北,廟內建坪不到5坪,神尊只有三尊,廟前有小庭園,因早期神農路路寬及民權路寬只有6公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光復後在原地改建磚木造,建坪約8坪左右,廟邊建有乙座(燒金紙用)金亭,(廟前有乙處自來水供附近民眾使用),民國58年神農路拓寬前,地方信徒耆老熱心募款,興建現有RC磚造,改建坐東向西,並且加漆眾神尊,雖然廟宇沒什麼古蹟特色,但鎮南宮歷史很久,10多年前成立管理委員會處理一切廟務,每年農曆6月24日是本宮關聖帝君聖誕,有多方信徒來參拜,香火鼎盛是本社區民間重要信仰寺廟。

 

民權社區–豆油館

日治時代末期富商林本源家族在宜蘭現址農耕地修建木造紅瓦厝,分別為東、南、北三棟做為醬油工廠,林家醬油遠近馳名。醬油俗稱「豆油」,「豆油館」因而得名。
「豆油館」東棟採用日式地板房舍建築共四間,中間設有手拉車通道「巷衖」,左右各有二間做為辦公處和幹部宿舍。南棟有八間、北棟有五間是醬油工廠和職工宿舍,磚造方形煙囪設在南棟第五間屋後。三棟呈U字型排列,中間是曬醬油廣場,廣場東北角有一口自流井-「田井」,供應全部用水。
「豆油館」歷經民國50年9月12日波密拉颱風及民國51年8月5日歐珀颱風侵襲造成嚴重災害。房舍已無原來面貌,僅殘存南棟東側二間房舍和廣場東北角那一口「田井」的遺跡,供後人回憶而已。
 

民權社區–里阿卡路

社區南端地標處-即舊稱三角仔,是昔日農民進城的前哨站「土礱間」(碾米廠)集中地,最著名亦是當時最大的老字號「新茂興碾米廠」即位於此,老東家為現在森田園藝負責人陳嵩嵐的祖父陳木杞老先生。每逢稻田收割,農民就會用「里阿卡」手拉車將米榖運到「土礱間」換取金錢,購買其他生活用品,因此在嵐峰路一帶「里阿卡」絡繹不絕,居民就以「里阿卡路」稱呼之,此乃「里阿卡路」之由來。台灣光復後該地商人羅添木先生及陳木杞先生經營米穀買賣商務,其範圍含蘭陽溪以北,包括宜蘭市大部分及壯圍、員山部分地區,兼營生產米乾供糕餅店製作食品原料,另以米仔麩出售,供當時貧困家庭撫養幼兒之代替奶粉。

 

民權社區–方德順古宅

現今中山路(原渭水路)最有文史意義的建築,就屬三級古蹟的昭應宮及本社區內的方德順古宅了。
方德順古厝興建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歲月的軌跡,雖為它的外表刻畫了幾許的斑剝,但卻無損內部的結構於萬一。
方家在日治時代向廖燦輝先生購得瓦厝三間,最南邊的這一間於方阿仁先生時改建為現今之歐式建築並取「方德順」為店名,經營什貨生意,生意興隆顧客涵蓋宜蘭、員山、三星、壯圍等地區的民眾,光復初期部份物資配給管制,始結束營業。
 

民權社區–林家紅瓦厝

紅瓦厝是由林氏渡台六世林樹先生所建,因當時兄弟分居,在民國35年經人介紹向林本源先生租耕農地,於9月中帶領全家,由壯圍鄉美福村遷移來此耕作,因初來宜蘭無居所,暫時借住豆油館房舍。民國36年底才在本農地填土建築草茅房屋,於民國37年初完成搬入定居。經全體家人共同努力與打拼,稍有積蓄,始於民國41年用里阿卡拖運砂石磚瓦等建材,改建為磚造紅瓦厝。在此居住孕育繁衍的子孫約近百人,因時空的轉變已非昔日的農業社會,現均分散居住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