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清溝社區-湧泉文化













清溝社區 湧泉文化
蘭陽平原屬於沖積扇三角洲,在沖積扇頂因土石顆粒較大、透水性佳,加上宜蘭充沛的雨量,讓地下水的蘊藏量相當豐富。清溝擁有珍貴的湧泉,家家戶戶以湧泉作為民生水源,豐沛的水資源形塑出愛水親水的在地文化,只可惜使用過的泉水卻任其放流,若能落實水資源再利用,相信本地將成為親水觀光生態園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金長安圳













清溝社區 金長安圳
金長安圳屬規模較小的埤塘,水源為湧泉,由人工掘鑿而成。過去為了農耕之需要,多由地方頭人單獨或共同出資,開鑿湧泉或築堤建埤圳,將水引入田地灌溉。依據1921(日大正10)年台灣水利組合記載,當時金長安圳總長9,306公尺,灌溉面積173甲。現今的金長安圳,其湧泉出口被水利會用水泥封住,水利用地則被住宅、停車場借用。為防治水患,應加強金長安圳的疏濬。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九連埤今昔













清溝社區 九連埤今昔
昔日的九連埤,是孩童戲水、婦女洗衣話家常的所在。淙淙流水聲,加上水牛翻滾濺起的水花,還有從不間斷的嬉笑聲,讓九連埤成為村民流連忘返的地方。目前縣府「九連埤水岸綠美化工程」親水計畫,以生態工法施作,設計污水分流並以水生植物帶、人工濾材等淨化水質,採用生態護岸提供生物棲地,興建木棧道創造親水遊戲空間。本計畫的執行,將再創九連埤的春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推動有機農業的舵手













清溝社區 推動有機農業的舵手
環保意識的抬頭,人們開始警覺到要愛護地球這一片家園。清溝有位默默在為人們健康把關的林大哥,長年來秉持著愛地球、愛鄉民的決心,推動有機農業發展,希望將清溝打造成「有機村」。所種的稻米、蔬菜、水果等農作物,都以無農藥方式栽種,並用古早的放牛吃草,來代替噴灑除草劑。林大哥以行動號召鄉民,一起來創造有機家園,找回昔日自然無污染的村莊,打響清溝的名聲,創造生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清溝社區的產業













清溝社區 清溝社區的產業
發展社區產業,是社區營造增加經濟收益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清溝也整合在地資源,積極推展社區產業。項目包括:重建風光一時的雕刻村美譽、建構龍舟文物館、催生龍舟文化周邊產業、善用龍舟體驗基地廣招客源、安排多元的套裝旅遊行程。這些均是要努力完成的具體目標,進而向全國行銷蘭陽深度體驗之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竹塑求生的不倒翁













清溝社區 竹塑求生的不倒翁
成長於動盪貧困的家境,卻拒絕接受命運的安排,沈福佃總是積極進取,從不消極、埋怨,殘而不廢,造就今生令人折服感動的傳奇故事。在人海中的沈福佃,以殘障之身,創造竹塑的龍船藝術,他有雄心壯志,創作出可挑戰「金氏紀錄」作品。這是一段悲情卻勇敢的生命故事,值得喝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執著於藝術的雕刻師













清溝社區 執著於藝術的雕刻師
在60年代,游源龍有雕刻神童的雅譽,物換星移的起落,讓他深入體會到隔行如隔山的挑戰,但藏在硬骨頭裡的傲氣,卻讓他愈挫愈勇,堅持不悔的執著於雕刻藝術。2010(民國99)年的清溝龍舟文化節,精心雕製的龍舟獎座,突破往昔塑膠獎盃的迷思,如雪片般紛湧沓來的訂單,是最實質的肯定。游源龍的歸隊鄉里,延續了清溝的雕刻藝術,也開展社區文創的可能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生態教育園區













清溝社區 生態教育園區
生態教育園區以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構的理念,施作水生植物浮島,復育宜蘭特有的水生植物,如雙連埤華克拉莎、紫芋、水毛花,蘭陽溪大水莞、香蒲、過長沙,聖湖?株蒿,還有三白草、台灣原生空心菜、台灣水龍、頭城水蓑衣,過溝菜蕨等等,也復育稀有的台灣原生植物。岸邊則種植可食性的作物當作綠籬,如白甘蔗、木瓜、芭蕉、辣椒,收成以後還可供做清溝國小學生的午餐食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造玩生態龍舟













清溝社區 造玩生態龍舟
「生態龍舟」是邱錦和老師指導的作品,乃是利用2010(民國99)年宜蘭綠色博覽會「綠色奧林匹克館」漂流木創作競賽的三項作品與素材重新組合,以孟宗竹搭配六英吋塑膠管,構築船底精編而成,龍舟上舖有機土,分別種植宜蘭特有水生植物風箱樹與?花棋盤腳,分別取名為水芭樂與水茄苳生態龍舟,讓社區居民體驗龍舟浮島的神奇。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清溝社區-陸上行舟













清溝社區 陸上行舟
為活化龍舟的文化意義,由感性出發,在全民共賞、創意築夢的期盼與堅持下,推出了「陸上行舟」的創舉。這是相當複雜的嘗試心情,促成「陸上行舟」活動的最大支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精神,終於不負眾望締造了空前狂潮與奇蹟,也在清溝創造了新時代的龍舟文化。事實證明一項周詳的活動推展,只要有內涵、有架構、有傳承的核心價值,絕不會孤掌難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