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金岳社區-金岳人的公共空間













金岳社區 金岳人的公共空間
部落的公共空間除了國小及活動中心外,還包含村辦公室、衛生室、托兒所、風雨籃球場及金岳公園。鄉公所為愛好運動的居民,建造一個下雨天都可以打球的風雨籃球場,其空間使用非常多樣化,常為金岳國小上體育課或舞蹈課使用,或為部落大活動使用,如母親節聯歡會、社區媽媽舞蹈彩排、甚至結婚請客也在此活動,成為部落裡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多元發展的金岳國小













金岳社區 多元發展的金岳國小
金岳國小創校於1921(大正11)年4月1日,校名為流興蕃童教育所;1947(民國36)年,改稱為金岳國民學校;1958(民國47)年由流興舊址遷至金岳村現址。1968(民國57)年奉令改名為金岳國民小學。致力於保存及發揚泰雅傳統文化與技能,透過舞蹈教學、木鼓木琴練習、織布及編織創作等薪傳教育,使學生藉此瞭解泰雅優良傳統及文化特色,進而體會自我文化的獨特性。近年更加強人才培育,發展柔道及棒球運動以符合學生多元智能學習與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的社造路













金岳社區 社區發展協會的社造路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於1995(民國84)年6月成立,第1屆由陳阿濱先生擔任理事長(任職第15屆村長);第2屆由卓順來先生擔任理事長(任職第16、17屆村長);第3、4屆由現任理事長廖珍琴女士承接理事長一職。部落族人漸凝聚共識,期望共同推動部落營造,創造生機,促進部落年輕人回流,營造一個以部落為榮之家園。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傳統祭祀活動













金岳社區 傳統祭祀活動
族人自南澳山區遷徙至金岳後,傳統祭祀活動亦隨之消失,近年,為凝聚部落意識,期望恢復部落共享精神。社區協會於2009(民國98)年首創「金岳部落傳統祭祀活動」,其內容除了耆老吟唱、傳統舞蹈、母語戲劇演出等表演,還包含放陷阱比賽、背地瓜慢跑、傳統射箭比賽等競賽,為模擬昔日傳統生活,讓人從中體驗昔日生活模式與文化傳統,期望逐年透過耆老訪談與研究,舉辦一場傳統的祭祀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文化傳承的傳統建物













金岳社區 文化傳承的傳統建物
為延續回舊部落尋根活動,承襲傳統文化,社區協會自2005(民國94)年於進入部落的大交叉口,開始打造具金岳特色的入口意象,邀請部落耆老協助,分期建立一連串的傳統建物,包含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莎韻之鐘,特別強調為Ryohen(流興)後代自發性為Sayun(莎韻)設立的紀念鐘;與生活中最重要的傳統家屋,內部展示Sayun生長的故鄉─Ryohen與Sayun的故事;以及生活所需的穀倉與具防禦性的眺望台。成為金岳傳承舊部落文化之重要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充滿故事的彩繪牆面













金岳社區 充滿故事的彩繪牆面
通往部落的道路上,有一長距離的矮橋,將其化身為具有故事性的彩繪牆面。第一道牆面,展現金岳最負盛名的金岳瀑布,與早期的農耕生活,部落隨處可見牛隻成群與綻放的野百合;第二道牆面,說明金岳是從大霸尖山遷徙至南澳山區的民族,而族人長年居住在連綿不絕的山脈之中,承襲著傳統生活與生態知識,孕育出優美而強韌的泰雅文化,彩繪牆面呈現先人面貌、傳統家屋、穀倉及各種生活所使用的器具與文物,成為具文化意義的入口意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風靡全台的莎韻













金岳社區 風靡全台的莎韻
1937(昭和12年)年蘆溝橋事變,任教於Ryohen(流興)的田北正記老師收到徵召,隔年青年服務隊11人,一同搬運行囊隨行至南澳,不料正值颱風過境,抵達南澳南溪時(今武塔村)遇溪水暴漲,其中17歲少女Sayun(莎韻)失足墜溪。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感念於此,贈送一口鑄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鐘給Ryohen,原為單純意外落水事件,事後卻演變為台灣、日本、中國廣為人知的悲壯愛國故事。然而,「莎韻之鐘」亦隨著遷村不知去向,至今仍無訊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Ryohen遺留的日人遺跡













金岳社區 Ryohen遺留的日人遺跡
Ryohen(流興)為日治時代重要交通中樞。向北通往寒溪、羅東;向東通往Buta(舊武塔)、南澳平原;向西北、西南至Kngyan(舊金洋)、Pyahow(舊碧候)等部落。因此,亦為南澳山區的行政中心之一,除了各部落皆有的駐在所,還有上級長官所居住的招待所、養蠶所、交易所,其中交易所更是各部落主要中繼站,顯示Ryohen之重要性。歷經50年,今日依舊能看得到長官招待所壯麗且工整精細的石砌工法,以及教育所的水泥遺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雲端上的舊部落Ryohen













金岳社區 雲端上的舊部落Ryohen
Ryohen(流興)位於背山面海向陽坡,約海拔1000公尺。Ryohen為當地盛產的山蘇,代表其氣候潮濕多雨、土質肥沃、物產豐富。先人為順應地勢,以人工開挖方式整地,建立階梯式生活空間,並就地取材形成整齊的石砌地基;為順應氣候,發展出以石板為屋頂、冬暖夏涼半穴屋結構。雖然今日已不見任何一棟建築物,但透過回舊部落活動,仍可看出昔日舊部落規模,感受昔日傳統生活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回Ryohen的尋根活動













金岳社區 回Ryohen的尋根活動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自2005(民國94)年至今,已辦理4次回舊部落之尋根活動,成為部落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族人可體驗昔日山林傳統生活,了解歷史文化及生活故事,並藉此傳承傳統文化,加深對文化的認識及認同。然歷年對於舊部落都有不同的想法及階段性的成果,已體認回舊部落活動對金岳已經不是祭祖或感動的意義,而是慢慢轉化成新部落(金岳)與舊部落(流興)重新連結的文化意涵,以及建構歷史文化及傳統生活的重要工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