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金岳社區-非來不可的啡嚐不可













金岳社區 非來不可的啡嚐不可
2006(民國95)年1月1日,金岳部落開了一家與其他店家截然不同的複合式咖啡廳,由四個兄弟姊妹共同發想,因為大姐愛好品嚐咖啡,由「咖啡」出發,期望客人非來品嚐咖啡不可,而以「啡嚐不可」為招牌,開啟了他們夢想。從裝潢、擺設皆為自己的構想,發展出鄉村風格,與原住民文物、藝品巧妙的結合。再者,其位置位於部落最上方,窗外不但可看到部落全貌,晴天還能看到太平洋,成為風味獨特的餐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星星、月亮、太陽













金岳社區 星星、月亮、太陽
「星星、月亮、太陽」,是主人對其民宿之寫照,因為其位置為金岳部落置高點,視野遼闊,清晨正是看日出的好時機,晚上更可看滿天星斗與皎潔的月亮,美不勝收。民宿陽台可看到視野最廣的金岳美景,這裡亦能提供四人帳棚,感受其他民宿不同的體驗。民宿外面還提供游泳池及露營區,成為多元化的活動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泰雅風情













金岳社區 泰雅風情 ‧ 流星民宿
金岳舊部落的名字為「Ryohen」,故在部落的第一家民宿就取名為「流星民宿」,是一個具有泰雅人文風情的民宿。金岳是環山面海的世外桃源,擁有一處美麗而夢幻的金岳瀑布,流星民宿更是充滿溫馨和熱情的好居所,讓人可以放鬆心情得到充分的休息。許多遊客停留一個晚上,感受金岳恬靜且涼爽的夜晚,聆聽蟲鳴鳥叫的自然音樂,居家的寧靜與溫馨,讓來此住宿朋友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與部落建立夥伴關係-真耶穌教會













金岳社區 與部落建立夥伴關係-真耶穌教會
金岳真耶穌教會於1981(民國70)年左右成立,當時約20位信徒,固定於謝弟兄家舉行家庭禮拜聚會,1983(民國72)年順利完成新會堂,並命名為「金岳教會」。其後,因環境變遷,許多青年學子陸續至外地就業,於2002(民國91)年底成立了「金岳詩班」,藉以詩班的功能,勤於訪問及帶領,學習事奉態度,奠定事奉的深厚基礎。近年,為提供小朋友上課空間,決議展開擴建工作,為教會立下美好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部落的好鄰居─金岳長老教會













金岳社區 部落的好鄰居─金岳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金岳教會,設教於1950(民國39)年,由加拿大孫雅各牧師創立,相繼由泰雅族數位牧師輪番擔任教會工作乙職,直至1993(民國82)年由林慶台傳道師擔任本會牧者後,陸續擴建教會建築物。先擴增禮拜堂,後因教友人數漸多、空間不敷使用,即增建交誼廳,用於多功能教室使用。教會為教友提供安靜、心靈清淨之聚會場地,除了接受基督教之教義外、也努力傳揚基督博愛之精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多功能工寮













金岳社區 多功能工寮
工寮是金岳部落常見的建築物,部落居民在農地周圍建造工寮,環繞著農作物、植物、魚塭及雞舍,內部則有廚房、客廳、臥室和倉庫。昔日族人的農地大多距離部落約2~3公里之遙,有時路途遙遠,族人會直接在工寮裡休息或過夜。工寮傳達了泰雅族人分享的精神,族人會在工寮殺豬或分享自己的作物給客人們,也是族人喝酒及聊天的好所在,在周圍綠意盎然的工寮裡吃飯,別有一番風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全國最香的香菇













金岳社區 全國最香的香菇
香菇對於早期金岳有段重要的歷史記憶,自Ryohen從山上遷移下來,香菇為金岳一大產業,直到1987(民國76)年政府開放中國香菇入台後,重挫金岳產業,族人紛紛至外地工作。不過,至今仍有少數族人持續種植香菇,沿用早期斷木栽培、人工烘烤的方式,贏得老饕愛戴,因而被譽為「全國最香的香菇」。期望透過傳統手法及香遍全台的優勢,結合共同農場及旅遊產業,發展出不同風味的泰雅美食,將香菇成為金岳最具特色的產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泰雅傳統風味創意料理













金岳社區 泰雅傳統風味創意料理
吳碧蘭女士是一位傳統的泰雅家庭主婦,但她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能把泰雅傳統香料融合出新的創意,運用山胡椒(馬告)、刺蔥(打那)最能代表泰雅美食的香料,煮湯、煮菜、涼拌、做饅頭,創造出傳統美食的新口味,涼拌木瓜、山胡椒炒高麗菜、刺蔥排骨湯、洋蔥山豬肉等,成為具有泰雅特色的山珍「野」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泰雅族人的最重要產物─小米













金岳社區 泰雅族人的最重要產物─小米
小米對於泰雅族是很重要且具文化意義的重要產物,除了是生活所需的主食,更是祭典中不可缺少的祭品。今日,雖受現代飲食文化影響,但仍有許多家戶種植小米。小米飲食的做法有很多種,包括祭典所需的小米酒、最具泰雅風味的小米醃肉、小米麻糬,或是大雜燴小米鍋,都是泰雅傳統做法。然製作小米酒與小米醃肉是選用不同種類的小米,非常講究。因此,小米具有深遠的泰雅文化意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金岳社區-賣菜的小女孩













金岳社區 賣菜的小女孩
「有人要買菜嗎?」一個小女孩拿著菜籃、穿著圍兜兜叫賣著,她名叫「張雅芸」。雅芸的爺爺、奶奶是一對很勤奮工作的夫妻,從國小四年級開始將田園的蔬菜拿到部落叫賣,包括山蘇、長豆、青椒、地瓜葉、小冬瓜,苦瓜等,每週二至三次,約莫下午五、六點,部落人最多的時候,沿著街道叫賣,族人如有喜歡的蔬菜就向她購買。雅芸的個性開朗、大方,時常會銷售一空,這是一種回歸原始、發揮創意的生活方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